海棠新城图书馆 不一样的阅读
2019-01-14 10:14:47 来源:大足日报 作者: 【大 中 小】
1月11日,市民在位于海棠新城“三馆一中心”的区图书馆翻阅图书。开馆以来,这座颜值高、内容丰富的“知识宝库”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点赞。
时尚的低幼儿阅读区
环境优雅的青年阅读区
市民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
位于海棠新城“三馆一中心”的区图书馆自开馆以来,频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元旦期间,图书馆每天接待市民约三四百人,这座颜值高、内容丰富的“知识宝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疯狂点赞。
那么,新的图书馆内部场馆如何分布,各个区域如何打造,能够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呢?日前,记者实地探访新图书馆,详细了解它的各种功能和服务。
区图书馆其前身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大足海棠书院,1992年6月成立并开馆。以前,图书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为三级图书馆。新的图书馆面积达到了8651平方米,总投入资金6500万元,最大容量上千余人,于2018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从市民中心进入,沿着公路往前,道路左侧如撒向大地种子的建筑群中,b馆就是区图书馆所在地。踏上二楼正门,漂亮大气的新图书馆立刻就呈现在眼前。图书馆共分三层,从24小时城市书房到幼儿阅读区,再到开敞阅览区,总计藏书达21.3万册,设有上千个读者席位。内部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以开架为主要服务方式,实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
“设计是大开间全开放的布局,温馨典雅、舒适,让读者有家的感觉。”图书馆馆长谷春燕介绍说,设计主题来源于“大丰大足”的寓意,富有生命的绿色,象征丰收的黄色,营造一个书香润人的世界,打造一个具有大足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图书馆。
正门左侧是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市民通过身份证或者读者证刷卡,进入自助图书馆。通过rfid技术,实现借还书自动化服务。
24小时城市书房内设有20余个读者坐席、5000余册各类图书、5万册电子图书免费下载(移动图书馆介绍),wifi全覆盖。
不论是静谧的夜晚,还是阳光微露的清晨,只要你想看书,便可漫步于此,和心灵来场约会,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
与24小时城市书房一墙之隔的是低幼儿阅读区。车轮造型的凳子,卡通化的前台,猫鼠造型的书架,这里颜色明快,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装修风格。
“这是我们专门为0-7岁的低幼儿孩子设计的阅读区。”谷春燕说,这个区域有8000余册藏书,设置有亲子阅读区、游戏活动区、存书区,可极大地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
记者还注意到,这里的存书区书架有猫鼠的造型。谷春燕介绍称,灵感来自于大足石刻的猫鼠传图,猫和老鼠都是小朋友喜爱的卡通动物,孩子们多动的性格在这里得以体现。
紧邻低幼儿阅读区的是青少年阅览区。一面墙的水墨画,镂空的字体,温馨的榻榻米,青少年阅览区更加时尚、简约、温馨。
青少年阅读区一共有100多个坐席、14000余册各类图书,设计更符合青少年的阅读需求。阅读专区特意通过榻榻米的方式,让孩子们有一种在家的温馨感觉。凹凸造型的桌椅,更便于孩子放置书籍、茶杯、书包等。舒适温馨的空间设计,不仅适合看书,也是举办阅读活动的上佳选择。
左侧尽头是电子阅读区和多媒体体验区。在这里,读者可以体验棋艺机、书法机、精准一体导读机、vr体验机等。其中,图书馆重点打造了vr诵经典系列产品,以经典诵读为主题,以春夏秋冬为线索,借由vr科技构建传统文化与经典诗词体验空间。
返身往大门走去,右侧是专为读者免费提供报纸阅览、期刊借阅服务的期报刊阅览室。
《瑞丽》《昕薇》《vista看天下》等360余种期刊杂志一一排列,《人民日报》《新京报》等150余种报纸放入了查阅专架,读者借阅查看十分地方便、快捷。
“以前我们没有独立的区域,只能在成人阅览区的一个小角落摆放,现在报纸、期刊的种类,以及阅读的场所都大幅增加,丰富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谷春燕表示,今后还会增设政府公开信息电子查阅机,让读者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等。
这一层还有专门为残障朋友打造的阅览区、视听区和电脑区。残障朋友可借助文化助残设备,享受无障碍阅读。该区域的文献内容覆盖医学、历史、文学、科普等各个领域,可满足不同程度的残障朋友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乘电梯上楼,开敞阅览区最引人注目。整齐有序的书架,宽敞舒适的阅读区,正在摆放新书的工作人员,左转右转,满眼都是书,这里忙碌而整洁,让人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
这一层,最让人心动的当属精品阅读区。高高的落地窗,阳光斜斜地撒进来,落在看书人的身上,恬静而温暖。10余米高的墙壁,被打造成了书架,满满一墙,6000余册,全是精心挑选的精品书籍。哪怕只看一眼,也是满心欢喜。
精品阅读区的一角是受人追捧的“朗读亭”。约上挚友,选一本好书,静静地聆听自己的声音,又是另一番阅读的感受。
图书馆最上层有读者休闲区、特藏书库、茶艺培训室、综合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办公区等。目前,各项设施设备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谷春燕说:“希望每一个来到图书馆的读者都能成为这里的主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本报记者张玮/文黄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