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大足石刻守护人徐则臣:“那些打动我的早晚会进入我的作品”
作家简介:徐则臣,1978年生,江苏东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徐则臣著有长篇小说《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夜火车》,中短篇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北京西郊故事集》等,作品多聚焦都市青年奋斗历程、运河文化及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班牙语等20余个语种。徐则臣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凭长篇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年前,徐则臣初访大足石刻,震撼于造像的精美和规模的宏大;20年后,他再度踏上这片土地,以更深的视角凝视这些千年造像,感受到的是一种“流动的文化”。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以历史叙事见长的作家,徐则臣始终关注文化在时空中的变迁与回响,而大足石刻,在他看来,正是一座跨越时代却始终与人共鸣的“心灵现场”。
“这些雕塑不仅是静态的石头,它们身上附着的是鲜活的历史。”徐则臣说,他尤其关注宋代造像的面容、头饰、衣纹等细节,认为它们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时代文化的投射。他还特别提到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大足石刻中的呈现:“为什么是这里?为什么是这种面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当时地方文化与外来艺术的深度交融。”
相较于北方石窟的“正大庄严”,大足石刻的生活化与世俗化特质更令他印象深刻。“这里的造像仿佛从烟火人间走出,表情里有喜怒哀乐,姿态中见生活气息,极具亲和力。”在他看来,这种“在地化”的表达,正是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所在。
徐则臣强调书写应“细节化、现场化”。他认为,无论描绘多么宏大久远的事物,都要回归日常。描写大足石刻也是如此,不能止于泛泛而谈“一尊佛像”,而需深入探究其为何如此微笑、为何如此站立,乃至身边器物的纹路缘何如此。唯有还原到可感可触,历史才能真正融入作品,与读者同频共振。
对于大足石刻的当代传播,徐则臣肯定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等数字化尝试,也提出更多可能:“就像《黑神话:悟空》用游戏重构神话,大足石刻元素和故事能否融入影视、文学乃至公共活动?”他举例苏州将“孙悟空”融入“苏超”联赛,建议大足探索“石刻+体育”等跨界融合,让庄严造像与城市热情对话,实现生动的现代转化。
此行徐则臣特意收集资料,计划在未来创作中融入大足元素。“文学是艺术转化的母本,一个好故事能衔接历史与当下,成为多形式转化的基础。”但他也笑言,“作家是杂家,不必带着目的去看世界。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在散漫中不期而遇,而那些打动我的永远不会忘掉,早晚会进入我的作品。”他回忆20年前的那次结缘,大足的山水人文已印入记忆,此番重访,他更感受到这座城市“敢闯敢拼”的生气,如雨中奋战的“渝超”球员、热情的大足人等,都给他留下了难忘回忆。
记者 谢凤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