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旅游文化>资讯>详细内容

构建大保护新格局 传承千年石刻文化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4-02-07 11:28:09 浏览次数: 【字体:

405a2fb75fdd4b8d8c0067fe6cb3d944.jpg

文保人员修缮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造像。 记者 瞿波摄

001d61a7f382497eb9c2bceb40463a46.jpg

文物医院。 记者 瞿波摄

40d407f509b94412aebb053d3f54e2a2.jpg

大足石刻游客中心8K球幕影院。 记者 瞿波 蒋世勇摄

e2253349985641fc8b00883101da78a8.jpg

文保人员修复半身卧佛像。 记者 黄舒摄(图片均为资料图)

  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庄严肃穆的华严三圣仿佛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漫步在青石小路,一日之内遍览宝顶山的四季美景,在风花雪月中体验千年一瞬……

  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这并非玩笑话。眼下,大足石刻研究院“云游·大足石刻”一期工程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春天,该工程将正式上线,首批通过网络飞向全球的,便是重庆大足宝顶山的浮雕造像。

  “云游·大足石刻”不仅是文化旅游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旅游服务项目,更是大足石刻在保护利用方面的一次新尝试。

  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兴起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延续至明、清,题材以佛教为主,兼及道教及三教合祀,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及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大足石刻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不断推进大足石刻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工作。

开启科学保护新天地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多年来,大足石刻的各种保护工程从未停止。新年伊始,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第176至180号窟段的保护工程正有序推进。

  北山摩崖造像被称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依山开凿近300米的石刻长廊里,共编为290号,其中有造像264龛窟,此次开展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位于南段的第176至180号窟段,该窟段也是北山石刻中水害最为严重的区域。

  “这些造像此前长期受裂隙水的影响,导致造像表面出现了渗漏水,一干一湿的保存环境也导致了盐分析出表面,底部也滋生了一些微生物,这些因素导致石质粉化的速度加快。”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工作人员雷雨介绍,如果不及时处置,则难以遏制风化的加剧。

  大足石刻作为室外文化遗存,石刻造像及岩体对渗水、风化、生物侵蚀等自然的作用比较敏感,其中水害首当其冲,不仅侵蚀破坏石刻、滋生微生物,还会加剧石刻风化。1952年,大足石刻北山保护长廊修建工程的建设,让石刻造像避免了风吹日晒雨淋,但岩体内部的裂隙水还需要进行深入治理。

  据了解,该工程自2023年7月7日开工,目前已完成石刻上方地表及植物根系清理、坡面防水、隔离防护、条石砌筑以及岩体裂隙的封堵、出水点人工监测等工作。整个保护工程将于2024年7月完工,届时将有效解决该窟段渗漏水以及岩体失稳等问题。

  其实,近千年来,大足石刻因南方湿润气候、风化的影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保护机构的设立,大足石刻逐步走上全面系统、科学保护的历程。从西南文教部拨专款修建大足北山佛湾保护长廊至今,70多年来,随着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大足石刻已基本形成了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从传统保护到科技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多元化保护的系统性保护格局。

  大足石刻的保护从未间断,保护项目一个接一个。近10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开展了近百项保护工程。

  2023年,大足石刻的保护持续发力。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大足区政府将文物工作纳入各镇街目标考核,并与各镇街签订2023年文物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与大足区文旅委、区消防支队和各镇街开展安全检查3次,接受市、区级消防应急文旅等部门和市文旅委(文物局)安全检查13次,检查中小石窟建设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安全10余次;坚持规划先行,推动《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总体规划》《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开展大足石刻文物保护修缮,实施以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宝顶山圆觉洞综合性保护工程前期勘察研究、石门山抢救性保护工程为代表的13项(续建6项、新开工7项)文物保护、安防消防设施建设项目,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宝顶山轮法轮塔保护设施修缮、陈家岩摩崖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宝顶山大佛湾圆觉洞抢险加固工程(一期)完工;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发布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为全球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表示,2024年1月底前,《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将修订完善,5月底前编制完成《大足石刻保护方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构建大足石刻大保护格局。

学术研究达到新水平

  最近,大足石刻研究院正组织工作人员对《巴蜀石窟全集》前期拍摄的图片进行整理,同时邀请专家就巴蜀石窟的最新研究撰写论文。

  川渝两地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多达2850处,四川2134处、重庆716处,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是我国石窟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2023年3月开始,大足石刻研究院牵头启动了《巴蜀石窟全集》的编撰工作,相继对重庆合川、潼南,四川安岳、广元、巴中等地的石窟进行了科考式摄影、拓片等基础资料收集。目前,已经完成80余处石窟寺、3700余个龛窟的现场采集,整理图版近千张。

  “《巴蜀石窟全集》将以图文形式,充分反映巴蜀石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面貌。”大足石刻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启兵透露,下一步,该院将对巴蜀地区其他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最终形成《巴蜀石窟全集》,“从而为保护、利用巴蜀石窟提供最真实的历史资料。”

  从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到上千篇论文的发表,从没有专著到上百部图书的出版,从一般性研究到“大足学”的建立,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大足石刻这座学术金矿,攀崖壁,踏古迹,考文献,探寻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挖掘大足石刻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积淀,让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化瑰宝闪耀出了新时代的光芒。

  2023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学术研究达到新水平。该院被市政府批准为第四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9月,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在大足石刻研究院挂牌成立了“大足研学中心”;全年开展科研项目30项(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西部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项,其余17项),其中新立项9项,结项18项;《大足石刻全集》填补了我国大型石窟寺编写和出版系列考古报告的空白,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并“入驻”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共同打造的长江文明书馆;持续推进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考古报告编撰出版,完成大足石刻数字学术资源库建设相关工作;完成“五山”解说词的修编以及《大足石刻总录》《大足石刻志》《大足观音造像研究》《高峰寺山村古迹与历史记忆》出版。

  蒋思维透露,2024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将以成功承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为契机,高标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发表出版一批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完善大足石刻学术研究体系,持续筑牢中国石窟寺特色文化根基。

活化利用玩出新花样

  只重保护、不讲利用,文物只能“孤芳自赏”。如何让大足石刻“活”起来并走出去?大足的做法是全方位多元化的。

  走在大足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以大足石刻为主题的石雕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的背后,折射出大足石雕产业的蓬勃,也反映了大足石雕技艺对大足石刻的活化利用。

  大足石雕与大足石刻相伴而生,传承至今已逾1300余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展至今,以刘能风、张连生、蒋根华等为代表,大足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石雕工艺队伍,对中国石刻艺术、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足石雕作品畅销国内外,年创造产值20亿元,带动上万人就业。

  为更好弘扬石刻文化、振兴文创产业,2019年初,大足区在三驱镇设立大足石刻文创园。短短3年时间里,园区已累计签约入驻企业162家、总投资209亿元,包括城市雕塑、石雕、木雕、铜雕、陶艺及各种工艺美术品、文旅配套企业,被评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与此同时,大足区还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千年石刻。

  去年国庆假期,大足石刻景区游客中心的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身临其境的视听感觉,石刻造像的精细化呈现,让观众直呼震撼。自去年7月首映以来,已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

  作为科技感十足的特种电影,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是一部可以“躺着”看的电影,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采取“实景拍摄+CG动画结合”的8K球幕电影,采用实景拍摄、历史场景的情景再现拍摄、类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式,把现实空间转化为数字空间。占地1300平方米的球幕影院首次将杜比全景声与8K高分辨率球幕相结合,营造出包围感、临场感、环绕感更好的球幕空间,整个声音效果配合360度全景画面,让观众犹如走进了洞窟,沉浸式感受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大足石刻。

  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复原等科技手段,构建大足石刻传播矩阵,建设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推动“云游·大足石刻”数字文旅项目建设;开发大足石刻文创产品和数字藏品,形成线上云游、线下体验的“孪生”格局。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空间、多媒体的展示方式,增强遗产展示利用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让大足石刻“活”起来。

  蒋思维表示,即将投用的大足石刻研究院“云游·大足石刻”一期工程,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蓝本,通过大规模数字采集与实景建模,融合云计算、实时渲染、数字人、AIGC等前沿技术,深度还原大足石刻这一唐宋石刻美学的旷世之作,以跨越时空、高度沉浸的体验方式,将为文旅产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数字创新。

  此外,围绕大足石刻的活化利用,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动石刻“上云触网”,初步完成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建设;持续推进“四百工程”,先后完成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举办的大足石刻主题展览2场,联合四川美术学院举办“美时美刻——中国丝路遗产数字活化科技艺术巡展大足站”展览;开展“石说新语”大足石刻进校园、进社区社教主题活动20余场……

  2024年,大足区将持续推动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利用,强化数字赋能、产品供给、营销宣传、交流互鉴和品牌塑造,将其建设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引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的重要支撑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记者:张玮 毛双

终审:曹冬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