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均:左手荷莲,右手乡村
很多人在读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时,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章节映像很深刻。在大足,只要你去过陶德均的雅美佳湿地公园,里面品种繁多的荷花也会让你如进了大观园一般,让你当上一回“刘姥姥”。
在大足,生于1951年的陶德均和他的荷花让很多人熟识,他让荷莲这个产业在大足“玩”出了不一样的花样,也让很多大足人以及来大足旅游的人知道,荷花的品种不仅仅局限于一两种。
这几年,陶德均从专心研发新品的“幕后工作”转移到了抓园区发展的“一线”上来,他说,虽然年过六旬,但是他的双手还托着两个梦想,一个是在全大足发展荷莲产业的“莲荷国”梦,还有一个就是利用荷莲这个产业打造的乡村梦。
在曲折中咬牙坚持 终见一丝曙光
大足,水源丰足,也是我国最早栽培荷莲的地区之一,明代大足培育荷莲有“大足荷莲冠巴蜀”的美誉,大足荷莲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独具特点,荷莲栽培已定格到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荷莲文化升值已经融入我们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其建筑、宗教、民俗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荷莲文化元素。
学蚕桑出生的陶德均因痴迷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和极具潜力的经济价值而“辞职归田”,专门种植莲藕。
1995年,陶德均在大足打造了首个“荷花观光园”。一时间,“观光园”盛况空前,前来品茶、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后来,陶德均继续拓宽“荷莲种植版图”,在原复隆场镇边承包农田400亩,建立“复隆荷花园”,一边种植良种藕,一边发展观光农业和餐饮业。
但是,还未尝到甜头的陶德均却迎来事业中的第一个重创。“那时候,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最长的时候,工人的工资拖欠了4年之久。”陶德均说,幸好工人们体谅,没有追着要工钱,让他有了“东山再起”的时间。
通过与人合作,在宝顶镇慈航村租地180亩,成立“大足县雅美佳花卉有限公司宝顶基地”,重点打造荷莲产业,借力大足石刻,实现了扭亏为盈。
2013年,很多人还在高兴大足城区与龙水这个组团连成一片的时候,陶德均却在这条新建的道路边上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默默地开始了新的“扩疆”。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新基地初具规模,这个基地集亲子体验的果桑、莲荷采摘园,成为老中青三代皆宜的垂钓基地,还专门为老年人量身定制湿地养生馆,更有白领约会的田园会议室、青少年实训的湿地文化基地等,为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提供“一站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发展荷莲产业的20年中,陶德均面临过资金、人才、土地等各方面的困境,但是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当记者问道,这些年您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吗?陶德均的回答让人很是感动:“我一辈子,就喜欢干这件事,就想把这件事做好,哪怕再艰难也要坚持下去。”
传统荷莲产业谋求升级 荷花经济与乡村旅游不谋而合
近年来,大足的”藕农们”先后完成了杂交荷莲培养、荷莲快速繁育技术、优质花莲新品系培育及荷莲产品深加工等多项技术研究,推出60余个太空荷花、“足莲一号”太空莲藕等高产荷莲品种,促使农民亩均收入增加3—10倍。
以陶德均的雅美佳为例,该公司已拥有面积4000余亩的生态荷莲产业基地,种植莲藕、太空荷花等荷莲品种600余个,年产荷花种苗300万株、生态莲藕1600吨、荷莲深加工产品30余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解决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并以大足为中心,向周边区县辐射,形成面积近100万亩的荷莲种植区域,成为重庆市农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荷莲产业的市场开拓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此外,还通过研究杂交荷花培养、春季大田荷花催化等20多项技术,成功推广快速繁育技术,迅速建立荷花资源圃、荷花基因库。目前我区荷花栽培面积达到5万余亩,是西南地区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荷花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
陶德均在全区荷莲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太空育种、杂交等方式,陶德均在雅美佳湿地公园中“私藏”了1000多个荷花品种,其中有名字的就有600多种,没有名字、还在繁育过程中的就有400多种。有31个载入《中国荷花品种图志》和《中国荷花新品种图志》,其中3个获得了全国荷展一等奖,10个获得了二等奖,1个获得了三等奖。
“农业,不能只做一样,要综合利用,才会有效益。”在藕塘里摸爬滚打二十年的陶德均总结出这样一句话,所以,以复合型湿地生态农业和五星级乡村旅游为主体,占地2436亩的原乡·大足荷花村就只这这样的想法下被陶德均打造了出来。
除了荷花,景区内还建有亲子农场、自然博物馆、垂钓中心、房车露营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园等。这种由荷花创造出的“看经济”,让莲藕种植的效益翻番,也让美丽乡村得到了发展。
“荷莲产业的种植与我们美丽乡村的发展是不谋而合的,美丽乡村依托荷莲产业,荷莲产业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有独特的魅力。”陶德均说。
水中打造“莲荷国” 旱地做强果桑产业
在陶德均心中,原乡荷花村有两个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是1000多亩荷莲,二是600多亩果桑。
“荷莲产业一直是我的主业,花了我大量的心血。”陶德均介绍说,荷莲全身是宝,莲鞭、莲藕、莲籽、荷叶均有较高经济价值,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随着花卉业的兴起,观赏荷花在园林水生景观应用的发展中亦如火如荼。不仅如此,荷莲还是生态治污、面源污染治理的先锋植物。
目前,陶德均公司开发的荷莲深加工产品有荷叶茶、荷花茶、泡椒莲鞭、通心白莲等。同时,还利用荷莲开发出的荷花宴,一经推出就广受消费者喜爱,每到炎炎夏日,吃荷花宴的游客慕名而来,附近农家乐生意也随之火爆起来,不仅带动了游客消费,还增加了农户收入。
此外,陶德均还利用荷莲自身的净污功能,建立乡村湿地多塘系统。在河流领域开展荷莲种植,能有效净化污水。按照“控源、净污、绿岸”的目标,采用最新的生态治污方式,整治和改善了玉滩湖——濑溪河流域的水环境,在净化水质、保证河水稳定达标的同时,恢复及提升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优化了人居环境。
“别小看果桑,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陶德均介绍说,今年五一节,园内只有1.5亩的果桑上市,却吸引了周边上千市民前来采摘。“很多人开着车大老远的赶来,却没有果子可摘,最后悻悻离开。”
按照每千克30元的采摘价,1.5亩果桑为陶德均带了十几万元的收入。陶德均告诉记者,明年,将有上百亩的果桑一起上市,并且还有桑葚酒、桑叶面等产品相继面世,预计将会引来周边上万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荷莲和果桑,一个在水中,一个在陆地,形成了水中看花,路上摘果,解决了游客们前来游玩的问题,增添了游客前来的农趣。”陶德均介绍说。
一花一塘一客栈 荷花第一村正悄然形成
做久了荷花品种的繁育,陶德均开始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做文章,在住宿、餐饮等方面开始下功夫。
原乡荷花村占地2000余亩,其中有原住户200多户。根据陶德均的调查,其中有近八成的住户都在城里有房或者是外出务农,家中房屋闲置。
“这是一笔很好的资源,只要盘活,前景也是很好的。”陶德均说,村民的房屋大多不集中连片,且大多掩映在荷塘中,而且农村房屋闲置也是闲置,不如租来,稍稍改装一下,就能变成原滋原味的乡村客栈,供前来游玩的游客入住,把游客们“留”下来。
有了想法,陶德均随即便开始行动。他与村民签订合同,将他们闲置的房屋租过来进行改造。村民冯建华的房屋最早开始被改造。
冯建华家中四口人,但是儿子、媳妇全在外务工,一年也回不了几趟。陶德均一眼就相中冯建华闲置的房屋,经过改造,冯建华家的猪圈变成了客栈的餐厅,杂货房变成了包间,厨房经过改造,变得更宽、更实用,甚至一些将要丢弃的农机具,也成了餐厅的摆设。而冯建华则成为餐厅的服务员,既得租金,还领工资。陶德均称之为“新农庄”。
“从7月份开始营业到现在,每天的生意好得很。”陶德均介绍说,鉴于这例成功的案列,陆续又有几户农户与他签约。
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改造。陶德均介绍说,每一户都将被改造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独栋别院,清幽雅静,就像苏州园林一样,一个大院子里还有若干个小院子,每个小院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污水净化系统、风景、环境等。
“我们不会像打造苏州园林一样高大上,而是要保持原生态的自然体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游玩亮点等方式,以荷花为主打,将这2000多亩地打造成为荷花第一村。”陶德均信心满满地说,目前,这个蓝图正逐一实现。
《峪经》中有“腮有荷华”,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有荷莲生长。陶德均说,这就是他一直为之奋斗的梦,他要让荷花在大足这片热土上盛情绽放,不负“大足荷莲冠巴蜀”的美誉。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陶德均和他荷花的影子,因此他也成为很多地方争相抢夺的“宝贝”。面对自己的“受宠”,陶德均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足人,还是很希望继续留在大足,为大足的荷莲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美丽乡村建设奉献余生。本报记者陈龙文/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