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业>新闻速递>详细内容

织密就业帮扶网 铺就乡村幸福路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9-16 09:57:30 浏览次数: 【字体:

季家镇脱贫户冯远长在瓜棚内劳作。

季家镇脱贫户冯远长在瓜棚内劳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今年以来,大足区以“巩固衔接”为抓手,通过动态监测筑牢“保障网”、技能培训打造“升级版”、政策激励激活“新引擎”,构建起覆盖城乡、精准高效的就业帮扶体系。2025年,全区累计安置脱贫户1641人,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0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68%,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

筑牢就业帮扶“压舱石”

  “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了家,现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3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棠香街道五星社区居民杨菊的感慨,折射出大足区就业帮扶的精准发力。
  大足区创新建立“131”服务模式,为脱贫户、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提供“1次职业指导、3个适合岗位、1个培训项目”的定制化服务。季家镇脱贫户冯远长便是受益者之一:帮扶干部根据其家庭情况,协助申请产业补助和无息贷款,帮助他建羊舍、种百香果。如今,冯远长已发展为“养鱼、养羊、种果、种瓜”的“产业多面手”,年收入突破10万元。“政府不仅给岗位,更教我们‘造血’的本领!”他说。
  为兜牢民生底线,大足区大力开发临时性公益特岗,2025年累计安置脱贫户1641人。同时,扶持14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108名脱贫人口就近就业。铁山镇继光村的“稻药轮作”基地便是典型:3000亩川芎采收期每日需30余名村民务工,高峰期用工量达150人,日薪70—80元,让村民实现“下地干活”到“上班挣钱”的转变。

打造技能提升“升级版”

  “培训后3个月内就业率超30%才能拿补贴,这倒逼我们提高培训质量!”大足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介绍,为应对产业升级需求,全区与两所职业院校签订协议,推出“订单式”技能培训,将就业率与补贴挂钩,确保培训“实打实”。
  在课程设计上,大足区紧扣市场需求,开设中式烹调师、重庆小面师傅、医疗护理等传统技能课程,同时拓展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培训。高升镇旭光村村民蒋聘菊通过参加电商运营培训,将村里的无花果、黑山羊等特产搬上直播间,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以前只会种地,现在成了‘新农人’,手机就是新农具!”她笑着说。
  为打通培训与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大足区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模式。在棠香街道“如梦荷棠·山湾时光”农文旅项目现场,30名村民正接受民宿服务培训,合格后可直接上岗,月薪3000元起。此外,全区通过“长短期班互补”“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68%,较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每年3000元补贴,让我创业更有底气!”玉龙镇大土社区农家乐负责人王建军的话,道出了大足区政策激励的实效。为激发就业创业活力,全区出台多项补贴政策:对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脱贫人口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对首次创业的脱贫人口给予1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按每人2000元标准给予奖励。
  政策落地关键在“精准”。大足区通过“政策进村入户”行动,利用宣传册、短视频、村村通广播等渠道,确保政策知晓率达100%。同时,简化申报流程,将补贴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全区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200万元,惠及群众1200人次。
  改革创新是破局关键。大足区探索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闲置宅基地腾退等措施,盘活“沉睡”资源。拾万镇长虹村“五彩稻田”项目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造出集旅游、科研、科普于一体的新业态,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土地存量变发展增量,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腰包鼓了!”长虹村党支部书记感慨道。
  从季家镇的百香果林到铁山镇的川芎基地,从旭光村的美丽庭院到“如梦荷棠”的网红民宿,大足区的就业帮扶实践证明:只有筑牢“保障网”、提升“技能值”、激活“内生力”,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更牢、成色更足。

记者 谭显全



终审:韦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