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节气·中国》栏目组走进大足
12月21日是冬至,央视《节气·中国》栏目组走进龙水镇桥亭村和十里荷棠景区,带领全国观众体验挖莲藕、品藕盒的乐趣。
中国“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气·中国》栏目以节气为节点,按时按季深入全国各地探索节气故事、人文故事,进一步呈现美丽中国、文化中国。
作为中国荷莲之乡,大足种植荷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如今,全区的荷莲栽培面积已经超过了5万亩,眼下正是莲藕采摘的好时机。为此,《节气·中国》栏目组选择在冬至节气来足拍摄。直播当天,冬至节气体验官瀚乔先后来到龙水镇桥亭村学习挖藕、洗藕技术,在十里荷棠体验制作藕盒、品尝莲藕美食。
市民朋友可登陆央视频app了解节目详情。
相关新闻
泥潭“淘金”的挖藕人
本报讯(记者陈柯男李东张玮)锅中热汤藕,寒塘泥中求。冬至是挖藕的最佳时机,也是莲藕的热销季节,同时也是泥潭“淘金”挖藕人最忙的季节。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龙水镇桥亭村的荷塘。
上午11时,46岁的职业挖藕人陈中和妻子穿着防水服,将一根根胖乎乎的藕从淤泥里“淘”了出来。初冬时节的藕田,温度有些低,陈中夫妇需要在田里待上整整8个小时。陈中介绍说,以前挖藕全靠人工,由于藕身脆嫩,人工挖藕一直难以被取代。如今,用高压水枪插进塘泥里冲刷莲藕,提高了效率,但采藕人的辛苦却丝毫未减,水淹过了他们的腰部,膝盖以下都埋在了泥里,探着身子弯着腰,脸几乎贴到水面“匍匐”前行。
因为莲藕不方便储存,挖藕人争分夺秒地将藕分拣、装筐、转运、称重,再将藕装上车,拉往城区进行二次清洗并售卖。陈中夫妇一天能挖1000斤左右,只有午饭时间才能稍作休息。长时间泡在水中挖藕,陈中的双手粗糙,指甲缝儿里还有一圈洗不掉的黑泥。看着这样的一双手,陈中却感到无比自豪。“先苦后甜嘛!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双手,是为幸福生活奋斗的见证,是我的勋章!”辛苦的工作,换来较为可观的收入,陈中夫妇每月靠挖藕能挣得2万余元的收入。
近年来,我区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荷莲种植特色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5万余亩的种植规模,并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户扶持,有效推进当地莲藕产业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增产、增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