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新技术 新模式 新农人 铁山镇: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3-03-09 10:06:41 浏览次数: 【字体:

“预备,起飞!”日前,在大足区铁山镇稻药轮作基地,伴随着一阵旋翼的嗡鸣声,5台大型植保无人机一字排开,飞向翠绿的川芎田。无人机飞过之处,水雾弥散,落在青青的叶梢上。
  在空旷的田野里,大足区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7岁的古凇余站在田埂上,在遥控器上动动手指,不到几分钟,眼前的一块川芎田便完成了灌溉。
  “无人机可以喷洒灌溉,也可以播种,相比于传统人工的方式,植保无人机作业更高效、省时,而且喷洒更均匀。”古凇余说。
  谈起与农业打交道的这些年,古凇余自嘲说,自己读书不行,但喜欢农村,高中毕业后便选择了留在家里种地。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跟着父辈在田间地头追逐梦想。
  古凇余家有200多亩水稻,300多亩果园,面积大,劳动力少,为了耕地便采购了小型的拖拉机。
  此时,购买拖拉机的农户很少,能提供这项服务的农机合作社寥寥无几。看到了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古凇余,提议成立农机合作社,再添置农机具。
  彼时,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里,清一色的中老年人,古凇余是唯一的90后。
  2017年,合作社出资30多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插秧机、烘干机以及无人机等。随着农机的添置,合作社发展的底气更足了。大量社会化服务的订单纷至沓来,他们服务的触角也延伸到其他多个地区。
  “主要是川渝地区为主,贵州、甘肃的业务,我们也接过。”古凇余说。
  一个月前,古凇余通过重庆农业航空应用协会微信群,收到一条“用工需求”的信息:四川绵阳,病虫害防治,需要无人机……
  随即,古凇余一边与合作社的无人机“飞手”联系,制定工作计划,一边与用工方保持沟通。很快,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派出了两架无人机前往绵阳。古凇余透露,合作社有3架无人机,一般家里会留1架,以备不时之需。
  类似这样的外地业务,近几年越来越多。业务量增加了,合作社农机具操作手的数量需求也增大了。起初,操作手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主,最近两三年,年龄愈发年轻化,特别是购置无人机后,专门聘用了两名00后飞手。
  古凇余坦言,从高效机械化到高标准农机服务,从“小田变大田”到农作物科学管护,科技对农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也带给他巨大的冲击。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农村,投身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

记者 张玮 毛双

终审:韦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