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个融合”产生综合效益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3-07-19 10:48:36 浏览次数: 【字体:

e64998d1decf45fe86fc65bc78244b1b.jpg

7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大足区龙水镇十里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记者 瞿波 蒋世勇 摄

盛夏时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高标准农田里,集中连片栽种的稻谷即将进入成熟收割期,一派喜人的景象。“这是高标准农田该有的样子,高标准建设,带来高产出。”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田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十二五”以来,大足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建设,大力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科学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累计投入资金12.5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6.97万亩。

  为推进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从规划、选址到具体建设,每一步均科学谋划、严格实施,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综合效益。

  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设计方面,坚持与产业布局结合,优先在东部隆平五彩园区、西部大安现代农业园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两区划定区域规划实施;与部门项目结合,通过与水利部门大型灌区建设、交通部门公路建设、规资部门土地整治等项目结合,科学规范确定建设内容;与业主需求相结合,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宜机化”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

  在修建时,建好道路、沟渠、田块整治等配套设施是关键,以确保能排能灌、宜机宜耕、地力提升。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下田坡道修建就很讲究“四结合”,即下田方向与田间道、下田位置与田块边角、下田坡度与田块高差、下田安全与分层压实相结合,以便于农机耕作。

  建设是基础,运用是目的。为利用好高标准农田以产生最大综合效益,大足区探索形成了五个融合的模式。

  与特色产业发展融合。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大足区着力打造20万亩“稻+渔”生产示范基地和3万亩“稻+油”生产示范基地,鼓励经营主体采取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的耕种方式,实现一地多收。

  与企业发展融合。先后引进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鲸智农业公司、重庆鼎祥农业公司、祥源药业、惟德药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培育一批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企业生产基地,发展壮大稻田综合种养产业。

  与群众利益融合。在三驱、铁山、拾万等镇推广“稻+鱼、稻+虾、稻+药”等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亩均产值8000元以上,纯利润4000元以上。在回龙、宝兴、珠溪等镇推行“稻+油”“粮+菜”旱地间种套作模式,实现亩均产值3000元以上,纯利润1000元以上。

  与改革试点融合。高标准农田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宅基地腾退、第三轮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相融合。积极探索土地改造提升后确权不确界、探索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服务、探索壮大集体资产与群众利益联接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与文旅发展融合。举办“天下大足·醉美乡村”系列节会,赓续农耕文化,让乡音不变、乡愁不减、乡恋更浓,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足区粮食稳产增长形势良好。2022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94.87万亩、总产粮食41.2万吨。

记者 邓小强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