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舞剧《天下大足》到天津 大足石刻主题学术讲座在南开大学举行
渝派舞剧《天下大足》将于4月11日晚开启天津站巡演大幕,随同舞剧抵津的“名家品石刻”活动于10日举行。当天上午,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艾智科做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以《发现大足:作为世界遗产的石刻艺术及其现代传承》为题,为学院师生们讲授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和舞剧《天下大足》的创作依据。
艾智科从大足石刻的考古发现历程讲起,通过翔实的文字和图片,将大足石刻的起源、沉寂、学者发现并推荐、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往事娓娓道来。“大足石刻成为继敦煌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艾智科自豪地说。
艾智科生动讲述大足石刻的多彩图景:“巴蜀之中,人间烟火。临崖凿壁,艺彩华光。大足石刻是精工细琢的匠心,是交汇融合的文脉,是跨越时空的史诗。烟霞深处,有千手观音的端庄典雅,有释迦涅槃的静谧安详,有六道轮回的深邃哲思,有吹笛女的青春惬意,有牧牛图的田园归境。”
以华严三圣、卧佛诸多大足石刻经典造像、碑文等文物为例,艾智科表示,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人文艺术价值,是绝无仅有的石窟造像艺术、三教文化融合的生动再现、日常生活情景的立体表达、社会活动与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大足石刻的传记、妆彩、培修、游记、题记,都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从中可以看到古人的认知、生活、习俗、情感、智慧。”
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受到了周密保护。艾智科介绍,大足石刻保护正在进入以科技为支撑的保护阶段,其特点表现为:在保护方式上,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在保护手段上,正在从传统的工程性保护,向科技保护跨越。目前,已经建成了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
与此同时,大足石刻的研究和利用工作也亮点频出,包括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多所大学联合开展大足学研究、《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大足石刻研究》创刊、舞剧《天下大足》问世。这部舞剧首次将大足石刻用舞台艺术形式呈现出来,促成了古代石窟造像艺术与现代舞剧艺术的时空对话。
“大足石刻,一眼千年。集天下之华美,普众生之喜乐,祈中华之安宁。透过时光的帷幕,稽古揆今:历史不断延绵,文化经久传承,滋养着我们生生不息。”艾智科表示。
记者 邓小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