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文明之风吹进群众“心坎”
理论宣讲入脑入心、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志愿服务紧贴民心、文明新风日益强劲……行走在回龙镇,可以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百姓生活,让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正是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宣传党的科学理论、重大政策等,致力于解决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难题,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来,大足区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注重把文明实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需求导向,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上下足“绣花功夫”,结出了累累硕果。
文明实践不是“一阵风”,如何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或许,从回龙镇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思路和做法。
首先,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按照标准建设各功能室的基础上还突出特色,将回龙镇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党建等都“装”进了文明实践所,一个“回龙味”十足的文明实践所呈现在群众眼前,让群众置身其中就有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
在建好阵地的基础上,活动要有声有色。这需要充分调动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回龙镇整合资金、场地、人员等保障要素,将群众所需和志愿服务队伍所能精准对接,组建了1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每月开展2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建起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实现了“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此外,要着力打造个性化的文明实践品牌。回龙镇通过精心打造乡村剧场,推出精品情景剧,并借势借力,做靓“夏季村晚”名片,形成自己的文明实践品牌,其影响力还在不断提升,群众也通过切身参与增强了家乡荣誉感、幸福感。
回龙镇只是大足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一个生动缩影。实践证明,文明实践活动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既有生气又接地气,才能持续热下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承担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作用,各地应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只有让群众能参与、想参与、勤参与,精神文明之风才能吹进群众“心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 李美坤 谢凤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