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石刻为媒·宿造未来——大足区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型民宿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6-11 10:12:09 浏览次数: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切入点,乡村民宿大有可为,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背景下,民宿经济已成为撬动乡村资源活化、重构城乡价值链接的关键支点。大足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与生态禀赋双重优势,民宿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面临政策支撑不充足、特色彰显不突出、市场运营不精细等现实挑战。本报告结合文旅大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剖析深层矛盾,提出具有大足特色的民宿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民宿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资源禀赋优势凸显,民宿经济蓄势赋能

  (一)民宿经济战略价值不断加速显现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民宿作为乡村旅游4.0时代的核心载体,既是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支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城乡旅游品质优化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对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市民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民宿经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地区经济提升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据行业数据统计,2024年“途家”“美团”“木鸟”等平台乡村民宿房源量较2019年增长约40%,全国民宿产业对乡村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已超过35%。在四川成都、云南大理等民宿发展先行地区,精品主题民宿凭借独特的设计、优质的服务和丰富的体验项目,年均收益额可达传统农家乐的3—5倍,同时带动游客在当地停留时间平均延长1.5天,其“以宿带产、以产兴村”的联动效应十分显著。
  (二)石刻之乡民宿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一是文化底蕴铸就灵魂内核。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市唯一世界文化遗产,2024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3872.02万人次,民宿受众资源十分丰富。同时,石刻造像中“慈、善、孝、义、廉”的文化基因也为民宿打造注入独特的精神内涵。经调研发现,在宝顶山石刻核心景区周边,约70%的游客对石刻主题民宿表现出浓厚兴趣,文化附加值拉动民宿产业向好发展前景广阔。二是生态基底构筑发展屏障。龙水湖、玉龙山、南北山等自然风光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为大足民宿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基底。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接近90%,生态景区周边负氧离子峰值突破5000个/立方厘米,是都市人群“微度假”的首选目的地,生态康养型精品民宿发展大有可为。三是政策红利释放创新动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大足区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全区制定出台了《大足区推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行动计划》《促进大足区民宿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落实配套专项资金用于民宿奖励政策兑现、招商推介及宣传营销等工作开展,计划于2026年构建形成“一心五湖六山多点”的民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同时,大足作为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通过盘活农房和闲置宅基地,为民宿投资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房屋资源,降低了投资成本,为全区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存在问题:三重矛盾瓶颈交织,产业升级亟待突破

  (一)碎片化管理弱化发展效能
  现行民宿管理机制存在“政策统筹不足、职能权责模糊”的症结。一是标准缺失制造堵点。在民宿建设方面,部分突出矛盾缺乏标准合规的解决措施,如规资部门要求民宿建设改造不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而当地政府和经营者又亟需扩建原有房屋结构,达到提档升级民宿、吸引更多客源的目的,这种两难的境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统筹解决,将会导致民宿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在民宿运营方面,由于对设施配备、服务流程等没有明确规范,导致区内民宿质量参差不齐,如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服务人员不经任何专业培训便上岗工作,极大影响游客体验和行业整体形象。二是“多头管理”带来制约。当前民宿行业涉及的审批监管职责分散于住建、消防、公安等多个职能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行政效能难以提升,加重了民宿产业发展负担。以民宿消防审批为例,经营者需辗转多个部门进行重复验收,从筹建到正式营业,整个流程需提交数十项材料,审批周期长达数月,这无疑增加了民宿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空间布局出现失衡。因为缺乏统一规划部署,民宿空间布局呈现“核心过热、边缘过冷”的失衡状态。全区超过75%的民宿集中分布在文旅资源富集的宝顶山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地,容易出现过度竞争,而拥有优质田园风光的拾万镇、铁山镇等农旅资源富集区,由于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优惠政策支持,民宿经营者投资运营相对较少,精品民宿覆盖率不足3家/百平方公里,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同质化竞争稀释文化价值
  当前民宿产品呈现“三重三轻”的同质化结构矛盾。一是重硬件投入轻文化深耕。全区多数民宿仍停留在“床位经济”的初级阶段,文化元素的植入流于表面,为消费者提供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依然欠缺。在对宝顶镇境内“吾家小院”“古佛学堂”等5家石刻文化主题民宿开展调研后,发现都未设置禅修静养等文化体验项目,同时近95%的文化展示仅局限于墙面装饰和客房装修,且整体装修风格相近缺乏特色,没能为游客提供深入全面的石刻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二是重标准服务轻特色创新。区内民宿业态普遍陷入程式化运营的状态,虽能保障基本服务品质,却未能构建差异化的文化竞争力,少有的服务创新也仅停留在基础住宿功能层面,致使游客难以通过特色化服务建立深层次的文化记忆。以餐饮服务为例,石刻文化主题民宿中鲜见特色膳食研发,超过80%的民宿仍以大众化川菜为主打产品,未能将石窟艺术中的禅学饮食文化、宋代素食传统等历史底蕴转化为可品味的文化载体。三是重短期收益轻长期培育。辖区民宿从业者大多存在急功近利的经营思维,缺乏对文化IP的持续培育机制,经营者更加注重客房即时收益,而忽视文化价值的深度开发与客户粘性培养。在民宿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上存在滞后,既未形成系统化的产品体系,也缺乏与石雕、棕编等非遗传承人的有效联动。在客群维护方面未建立长效互动机制,既缺少对客户文化偏好的数据分析,也未能构建基于文化认同的消费者“粉丝”群体,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客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导致区域民宿平均复购率不足30%,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三)粗放化运营难抵风险冲击
  民宿经营普遍存在“三低”短板:一是数字化水平低。区内一些民宿仍依赖人工登记、纸质台账等传统方式开展日常运营,智能门锁、客需分析、机器人送餐等数字化工具渗透率远低于连锁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平均水平。同时,民宿的线上营销渠道虽已普及,但部分经营者仅将平台简单视作房屋的展示窗口,未能做好网络直播宣传、旅游平台联动等线上营销措施,使得网络销售占比不足总营收的50%,为民宿整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二是抗风险能力低。由于客源结构单一且产品季节属性过强,区内多数民宿在旅游淡季面临设施空转、人力闲置的运营困境。以宝顶镇“纤福山庄”民宿为例,据调查,其淡季客房平均空置率超70%,单日办理入住人数相较于旅游旺季下降近90%,单日平均营业额不到旺季的20%。因此,这类民宿一旦在旅游旺季遭遇市场突发波动导致经营效益不佳,往往就会陷入经营停摆危机。三是产业链整合度低。民宿与农业特色产品、石雕文创产品等的联动销售占比较少,没能为民宿住宿旅客形成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消费闭环,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得全方位、沉浸式的住宿体验。这种低效的产业协作,既制约了民宿品质提升空间,也削弱了区域民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全区民宿相较于武隆、南川等区县,在携程、途牛等在线旅行社平台的综合评价中,“服务特色创新”“住宿体验惊艳”等好评不多。

三、工作建议:三步举措统筹推进,发展范式创新赋能

  (一)实现机制创新,打造全域协同治理体系
  一是顶层设计强化统筹。成立由区分管领导挂帅的民宿经济发展办公室,整合文旅、农业、规自等多部门职能职责,打破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大足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行业政策性文件,明确民宿发展重点规划和空间布局,制定民宿运营规范化标准,建立民宿项目准入负面清单,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二是审批改革提质增效。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服务模式,整合新建民宿验收流程,缩短审批办结时限。创新“信用承诺+后期核验”工作机制,针对拥有丰富民宿经营经验的从业者或者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的民宿,实行“承诺备案制”,申请人提交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并签订民宿营运承诺书后即可开张营业,后期再向相关部门补交材料手续,从而将民宿建成到正式营业的时长进一步压缩。三是政策供给精准滴灌。实施“阶梯式”激励政策。针对获评不同星级的民宿,分别给予一定的推广发展政策支持。如对获评三星级的民宿,提供石刻景区门票优惠;对获评四星级的民宿,不仅可获得门票折扣福利,还可享受区级媒体专题宣传;对获评五星级的民宿,在获配上述政策的基础上,纳入区政府重大活动住宿服务定点目录。构建“政银担”金融支持体系。设立民宿运营风险补偿基金,联合辖区银行开发“民宿贷”产品,配套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为民宿投资者提供资金保障。推出“民宿管家”人才培育计划。每年选拔有民宿开办意愿的返乡青年参加民宿运营专题培训,对培训表现优异的青年给予民宿创业专项补贴,形成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做好产品重塑,培育“一宿一品”主题矩阵一是建设文化沉浸式民宿群。以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为核心,围绕“千年对话”石刻民宿主题,打造数字化文旅融合项目。挑选部分精品客房装配VR眼镜,游客佩戴智能设备即可在夜间观赏“千手观音”“牧牛图”等经典造像的动态演绎,营造“枕着千年文化入眠”的独特体验。改造5%的房间作为文化体验空间,设立石雕创作工坊,配备专业雕塑从业者指导游客完成石刻雕塑制作。推出定制化禅修体验,与千年古刹圣寿寺深度合作,由寺院工作人员带领住宿游客进行坐禅、行香等修行实践,并推出茶道修习、室内精读等文化活动。二是打造生态康养型民宿带。依托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建设“森呼吸”林间主题民宿,构建森林康养体系。依托登山道路,打造山林冥想步道,设置听松涛、观桫椤、嗅草木、触苔藓、品山泉“五感体验区”。配备中药材温泉养生汤池,开发四季药膳养生宴,开设“森林瑜伽”等特色康养活动。围绕龙水湖生态资源开发多维体验空间,建设“湖居时光”滨水主题民宿,构建湖畔康养体系。配套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设施,夜间推出“星空漂流”亲子项目。开发“湖鲜火锅+传统民乐表演”特色餐饮。创新“水上婚礼”定制服务,提供画舫接亲、荷灯祈福等文化体验。三是构建青年创客民宿综合体。紧扣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需要,建设“青春共享社区”青年人才主题民宿,打造“生活+工作+社交”三态融合空间。建设青年创意客房,配备数字化智能家居,房间墙面采用青年创意涂鸦元素。在民宿内推出“技能交换工作坊”特色活动,邀请区内非遗传承人、石雕艺术大师、电商热门主播开设石刻、短视频创作等微课程,并提供创业导师“驻宿”咨询。配套青年交友娱乐复合业态空间,集成电竞主题房、剧本杀实景馆等青年社交场景,并联合相关高校、企业推出“周末实习生”计划,为长期入住的青年人才提供企业参访及项目实践机会。
  (三)推动运营升级,构建智慧高效产业生态
  一是数字赋能精准营销。结合“数字重庆”建设,谋划民宿建管运“一件事”场景,开发贯通“宿在大足”智慧服务平台。针对经营者,平台运用AI算法,整合文旅、交通、气象等核心数据源,对客源地分布、停留时长、消费偏好等民宿重点数据维度进行深度挖掘,为民宿业主提供精准营销决策支持。针对消费者,创新融合客房全景导览、智能客服管家、非遗文化预约等功能模块,游客入住前可线上实景漫游民宿,实现“云探店”,同时平台可根据不同用户个性化定制石刻研学、休闲康养等民宿主题套餐,为游客带去最全面、最优质的入住前体验。二是四季主题多元布局。针对淡季营销不佳问题,统筹打造“春探·夏研·秋韵·冬养”四季主题民宿产品体系。春季依托棠香街道油菜花海、宝兴镇樱花树林等推出“住宿+赏花”主题活动,配套开展古装摄影、花海露营等特色项目,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稳步攀升。夏季聚焦亲子游市场,联合高校研发民宿研学产品,创办手工剪纸、农具体验等课程吸引暑期家庭入住参与。秋季以“稻香艺术季”为核心,农旅资源富集区域民宿可围绕“稻田文化”举办农耕展演、乡村音乐会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并开发民宿专属农产品盲盒,加快提升民宿产业二次消费收益。冬季主打休闲康养品牌,区内民宿可联合中医专家定制冬季养生套餐,吸引游客进店入住,激活全时全域旅游动能。三是行业联盟协同发展。成立大足民宿产业联盟,构建“标准认证+动态监管+联营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制定涵盖设施设备、服务质量、文化体验等维度指标的星级评定体系,并对全区民宿进行动态考核。建立区内民宿信用数据库,针对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等违规行为实施“一票否决”黑名单制度,坚决清退违法违规民宿经营主体。统筹推出“联营联销”共享经济模式,加盟民宿可享受预订系统互通、会员权益共享等权益,助力形成地区民宿产业“特色互补、客源循环”的良性发展态势。
  大足民宿经济的破局之路,应以机制创新破解制度性障碍,以文化为魂构筑差异化竞争力,以数字变革重塑产业生态。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足依托优秀的石刻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基底,全区民宿产业一定能实现从“零散个体”向“品牌集群”跨越、从“单一住宿”向“多元体验”跨越、从“传统经营”向“智慧服务”跨越,“美石美刻,宿在大足”必将成为成渝文旅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大足区宝顶镇钟耀颉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