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足石刻文化传承新路径 ——关于打造“弓笛少年”文化IP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为传统文化传承明确方向。在此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璀璨明珠,其精美的造像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生动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世俗生活。站在宝顶摩崖造像第17号龛的吹笛女造像前,仿佛能聆听到跨越千年的悠扬笛声。1987年,竹笛演奏家胡结续与乐器制作家杨声受此启发,经多年钻研研制出兼具箫之幽雅、笛之清新音色的“弓笛”,这一创新成果为大足石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19年,大足区文化旅游委邀请胡结续及其弟子在大足区实验小学开展弓笛演奏试点培训,拉开传承大幕。历经数年努力,大足区实验小学已组建颇具规模的弓笛社团,在市区级比赛与演出中成绩斐然,多次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还登上第三届大足石刻华服周颁奖盛典、央视新闻直播间特别节目等平台,弓笛知名度大幅提升。
当下,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传播力的文化资源,常以文化IP形式“出圈”。进一步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打造具有大足乃至重庆辨识度的“弓笛少年”文化IP,对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弓笛文化发展现状
(一)机遇
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弓笛作为从大足石刻文化中孕育出的创新成果,契合了这一政策导向,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土壤。二是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弓笛以大足石刻中的吹笛女造像为灵感,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性,能够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关注,具备成为特色文化IP的潜力。三是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初步成效。大足区实验小学的弓笛社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并登上央视等重要平台,这不仅提升了弓笛的知名度,也为弓笛的传承培养了第一批受众和爱好者,为后续的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础。四是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弓笛作为一种兼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乐器,可以通过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如在景区演出、文化体验活动等,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进一步提升大足区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二)挑战
一是文化IP建设的不足。文化符号提炼薄弱,尽管弓笛源于大足石刻,但目前两者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尚未形成鲜明、易于识别的文化符号。游客和大众难以通过弓笛直接联想到大足石刻,限制了其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弓笛的推广未能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民俗和艺术价值,导致其文化魅力未能充分展现,难以在文化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强大的文化IP势能。二是传承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课程体系较弱:目前弓笛教学主要集中在大足区实验小学的社团活动,课程内容系统性不足,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评价标准也不够清晰。推广范围受限,弓笛的传承目前仅局限于少数学校,尚未向其他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机构拓展,难以形成规模化传承效应,传承根基薄弱。三是推广成本高昂。乐器成本高,弓笛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导致其市场售价较高,限制了其在更广泛群体中的普及。对于学校和文化机构来说,批量购置弓笛的经济压力较大,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规模。现有弓笛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急需专业培训,但受经费限制,高质量的师资培训难以开展,影响了教学质量,进而制约了弓笛文化的推广。
二、复原乐器文旅案例启示
(一)“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演绎:“演艺+消费”模式
2018年4月起,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开发项目启动。历时8个月,由全国各地的民乐制作大师仿制敦煌壁画古乐器97种、245件,将壁画乐器图形做成实物,“复活”千年敦煌音乐盛景。敦煌文化演艺市场也因此热度持续增高,激发了消费新活力。其中《乐动敦煌》以“演艺+消费”的模式,成为提振消费的新抓手。集合IP衍生品、文创好物,结合非遗展示与手作制作,带来古今交融的文化体验。多元消费场景的构建,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餐饮、文创等消费增长,为提振文旅消费注入了活力。
(二)“国风IP”二十四伎乐国风乐团:撬动文旅融合新想象
团队以永陵二十四伎乐浮雕为原型,通过短视频破圈,文物专家与音乐人跨界合作进行文化破壁,结合相关技术手段进行文化内容复原构建,复原箜篌、羯鼓等20余种唐代乐器,并融入现代编曲与舞蹈编排,让千年宫廷乐舞从静态石刻化为动态舞台艺术。该乐团破圈文旅密码,线上活跃于You⁃TuBo、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是全国知名up主,浏览量10亿+。多次参与央视、湖南卫视等各大顶流综艺节目,被评为百度沸点飙升乐团。活跃于各大专业剧院及音乐厅,全国巡演上百场,是不断跨界创新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代表性IP。有力证明,不断创新才是IP想要获得持续影响力的不变前提和基本保障。
三、“弓笛少年”文化IP可行性论证
(一)已初步形成具有大足辨识度的社会影响力
大足石刻社会影响力显著。2024年,因成为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火爆出圈,舞剧《天下大足》以现代舞台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2025年春晚,又以光影盛宴惊艳亮相,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实验小学弓笛社团用源自大足石刻文化、具有大足特色的演奏乐器—弓笛,以现代的曲目表现形式与古老乐器完美结合,以跨越时空的悠扬笛声—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向世界传播大足石刻文化。2023年6月,弓笛社团走进CCTV—13央视新闻特别节目《与非遗同行品文化传承》,孩子们演奏《大足欢歌》展示中华文明魅力;同年8月,CCTV—13新闻直播间报道“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时,也采编了大足区实验小学的弓笛社团,孩子们还登上了第三届大足石刻华服周颁奖盛典舞台,提升了弓笛艺术知名度,扩大了大足石刻文化影响力。
(二)有较好的弓笛实践基础
大足区实验小学于2019年成立弓笛社团,它的建立者就是演奏家胡结续先生。胡结续先生及其弟子王德勇老师对弓笛传承发展贡献突出,亲自编写教材和改进设计出第三代弓笛,并多次指导社团的弓笛教学。目前,该社团是重庆范围内唯一以学生为主的弓笛传承队伍,社团主要吸纳3至6年级的学生进入,现已历经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弓笛演奏培养,共吸引近100名学生参与演奏学习。在这过程中,社团学生通过学习大足石刻文化和演奏技艺,推动社团形成了“传承文化、凝聚团队、创新演绎”的社团文化,文化浸润和艺术的熏陶对广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形成较为浓厚的文化传承氛围。通过参加校际交流、展演、比赛等活动,学生在学习演奏中不断增强了文化自信,能成为弓笛社团一员成为学生的骄傲,在大足区第三届、第四届师生艺术节上,弓笛社团的演奏均获得乐器演奏类一等奖第一名;在2020年参加重庆市中小学艺术活动月系列活动课堂器乐比赛获三等奖。
(三)积极探索文教旅协同机制
大足区以石刻文化为核心构建的文教旅协同机制,为“弓笛少年”文化IP培育提供多维支撑。《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将校园作为石刻文化传承主阵地,实验小学依托该方案将弓笛纳入“一校一品”特色项目,针对校内、家庭、社会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密切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区文旅委、大足旅游集团等单位联系,获得研究单位专家科研与咨询服务、文旅行业专业服务的有力支撑。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华服周颁奖盛典等官方活动,为弓笛推广提供了广阔舞台。现有机制通过政策赋权、资源整合与平台共享,构建起“文化研究—课程开发—实践转化—传播推广”的全链条生态,为IP打造注入可持续动能。
四、“弓笛少年”文化IP工作建议
(一)政策赋能,完善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制度保障
一是制定专项规划与政策。尽快编制《大足区“弓笛少年”文化IP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弓笛少年”文化IP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阶段性任务,从文化传承、教育推广、产业发展等方面构建全流程标准体系。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对弓笛制作、教学、演出等环节的资金支持,设立“弓笛少年”文化IP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教材编写、师资培训、设施购置、宣传推广等,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完善“弓笛少年”文化IP的监督管理职责清单,明确文化旅游、教育、宣传等部门在文化传承、教育推广、产业发展中的职能,避免监管空白与重叠。建立常态化服务质量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专家评估、公众反馈等方式,确保文化传承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二)文化塑形,深化“弓笛少年”IP矩阵与沉浸式体验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体系。以“弓笛少年”作为核心品牌,结合大足石刻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石刻之韵”“非遗传承”“少年风采”等子品牌,形成层级分明的品牌架构。设计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编写《“弓笛少年”文化IP视觉规范手册》,对弓笛演出、宣传物料等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在视觉上充分展现大足特色文化。邀请专业团队拍摄高质量的宣传视频和照片,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传播力的品牌视觉素材库,提升品牌辨识度与影响力。二是优化文化传承空间布局。依托大足石刻景区、学校、社区等场所,打造“一核多点”的文化传承空间布局。以大足石刻为核心,建设“弓笛少年”文化传承中心,集中展示弓笛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在学校、社区设立“弓笛少年”传承点,开展常态化教学、培训和演出活动,形成全域联动的文化传承网络。三是推动多元文化业态融合。聚焦不同受众的需求,将弓笛文化与旅游、教育、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在景区推出“弓笛文化体验之旅”,游客可以参观弓笛制作工坊、欣赏弓笛演奏、参与互动体验;在学校开展“弓笛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演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学习弓笛文化。开发弓笛主题文创产品,如弓笛模型、音乐盒、纪念徽章等,丰富文化消费形式,提升文化IP的商业价值。
(三)破壁创新,拓展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塑造特色IP,数字赋能文旅融合。打造《弓笛少年》文化IP,融合动漫、AI技术,推出“弓笛少年”虚拟数字人,并制作富含大足石刻文化、弓笛艺术的AI宣传视频,呈现大足“慈善孝义廉”等历史文化内涵。推动“音乐+文物”跨界,在“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景区中嵌入弓笛曲目,以悠扬的音乐营造沉浸式游览氛围,丰富“云游”体验的文化深度与趣味性。同时,开发“弓笛少年”音乐剧、实景光影秀、球幕影院3D乐舞展演等项目,形成“文化解码—艺术再现—产业转化”闭环,提升大足石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二是拓展文化场景,增强大众参与体验。开展“行走的石刻”弓笛快闪活动,在景区、社区、文化场馆构建常态化展演网络,组织专业团队与“弓笛少年”联动,结合大足石刻造像中腰鼓、拍板等乐舞形象复原,以宋代乐舞艺术为特色进行表演。打破场地限制,让文化融入生活,增强公众文化认同感。三是构建IP生态体系,实现文化经济共赢。围绕“弓笛少年”文化IP,拓展文创产品(如迷你弓笛、石刻盲盒)、数字内容(VR体验、短视频)、教育课程(非遗研学)等衍生业态,形成“IP+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一带一路”弓笛巡演等国际交流活动推动文化“走出去”,联动重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整合区域资源,达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大足区实验小学 陶冶 大足区教委 魏川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