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稻浪虾跃促乡村振兴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5-07-24 09:28:47 浏览次数: 【字体:

稻虾养殖基地

稻虾养殖基地

鲜香四溢的小龙虾

鲜香四溢的小龙虾

小龙虾交易场面火爆

小龙虾交易场面火爆

蒜蓉虾

蒜蓉虾

  

  龙石镇,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大足区西南角,距大足城区25公里。东面和南面与珠溪镇接壤,西南与荣昌区的古昌、河包毗邻,北连三驱、宝兴镇。这片31.4平方千米的沃土,涵养着8个村(社区)、2.2万勤劳质朴的人民。此处集聚大自然的馈赠与厚爱,七条河流蜿蜒辖区24.8公里,如玉带缠腰般滋养着龙石大地;两座小二型水库静卧其间,蓄起41.39万立方米的碧波;89口山坪塘星罗棋布,映照着天光云影;更拥有广袤的2.9万亩耕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丰沛的水系、肥沃的良田,造就了龙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发展“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正是这山清水秀的资源禀赋,悄然铺就了一条通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山水交织的脉络,走进龙石,一同探寻这片热土如何以“全域稻虾”为笔,绘就产业蝶变、乡村焕新的华章,聆听那稻浪虾跃间奏响的助农增收“幸福曲”。

全域稻虾 产业兴农

  “十四五”期间,龙石镇制定了“农旅文商”融合乡村振兴规划,明确“3+N”产业发展格局,“3”就是三大主导产业,年出栏10万头生猪、1万亩稻虾、1万只黑山羊,“N”就是大樱桃、柑橘、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鹌鹑50000只、大樱桃1000亩、蓝莓500亩、柑橘500亩、花椒300亩、枇杷100亩、猕猴桃50亩、草莓50亩等等,基本构建多彩产业格局。源自对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薄弱、渔业增收潜力巨大等镇情农情的精准把握,龙石镇精准将稻虾产业明确为全镇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擘画了发展“万亩稻虾”的壮丽画卷,自此奏响了发展全域稻虾产业的“进行曲”。
  龙石镇的稻虾共生养殖,源于对传统农耕模式的创新突破与绿色发展的坚定追求。在农业现代化浪潮奔涌的今天,龙石镇深刻认识到绿色是现代农业的本底、科技是解锁农业潜力的关键钥匙。依托永盛合作社等本地龙头为引领,打造稻虾养殖技术实训基地15个,发展50亩以上大户26户,带动超1000余户农户参与。培育稻虾养殖人才300余名,其中纳入区级人才库3名。目前,在政策东风与市场驱动下,龙石镇已发展稻虾9000亩,年产900余吨,产值突破5000万元,惠及全镇80%以上农户。它不仅是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活力十足的新增长点。

创新模式 技术助农

  龙石稻虾产业的蓬勃生机,不仅源于自然的馈赠,更在于其精准滴灌、多元并进的养殖模式创新。面对耕地、劳力、群众意愿的差异,龙石群众以实践为笔,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龙石稻虾养殖模式”。探索“村社共建”模式激活撂荒地,直面青壮年外流、土地沉睡之困,创新“供销社注资赋能+村集体整合运营”的联营模式,由供销社提供资金、机械“硬支撑”,村集体盘活撂荒田、统筹管理“软资源”,将荒芜之地蜕变为“虾稻共生”的聚宝盆。收益五五分成后,集体红利再均分到户,实现“荒田变金田、村民成股东”的双赢格局,助力2024年实现全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探索“龙头带动”模式完善产业链,瞄准可流转连片土地,构建“大户引领+专业分区”的产业化引擎,引导大户深耕种苗繁育、饲料自研与育苗育肥分区养殖,为全镇供应优质种苗饲料和城市餐桌输送精品龙虾,推动产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跃升”。探索“结对帮扶”模式激发内动力,聚焦有劳力、有热情的农户,打造“带头人传技+党员帮扶+农户主理”的共进网络,技术带头人全程护航,党员分片包干协助,农户心无旁骛精耕自家农田,让“靠天吃饭”变为“知时节、懂技术、善经营”的智慧农人经营。探索“顺其自然”模式普惠一般户,关怀弱劳力群体,推行“生态种稻+关键节点管护”的轻简模式,以有机肥育稻,把握好蓄水、杀菌、捕捞等核心环节,让农户在“零追加投入”下,坐享冬闲田变“增收田”的额外红利,铺就“全民养虾”的温情之路。
  龙石稻虾的魅力,除了养殖模式的创新,还在于精心打造的“育种育苗+全域养殖+产地加工+保底销售”全产业链闭环服务模式。提炼形成标准化《稻虾养殖流程图》与《序时图》,实现全域养殖。目前,已培育常年收购合作社1家与旺季收购商5家,市场销路通畅。总结形成稻虾价格走势图,旺季(2—4月)均价60元/公斤(大虾80元/公斤),淡季(5—7月)均价30元/公斤(大虾45元/公斤),全部保底收购,日均流水超10万元,在龙石赶场天,形成“老百姓赶集不提鸡不提鸭,只提一桶小龙虾”的有趣现象,正是该镇稻虾养殖的生动写照。这跃动的稻浪与鲜活的虾影,已成为龙石大地上最动人的富民画卷。

延伸链条 效益惠农

  当龙石的稻虾跨越养殖环节,跃入沸腾的灶台,一场从“塘间鲜”到“舌尖宴”的价值裂变正澎湃上演。龙石人民巧借水土禀赋,将自产的稻虾与大蒜的辛香、鹌鹑蛋的醇厚、时蔬的清新等当地生态食材相结合,匠心烹制“蒜蓉虾”“虾抱蛋”“麻辣虾”“虾仁炒蛋”“油焖虾”“糖醋虾仁”等全虾宴席,引爆本地餐桌,俘获八方食客。因地制宜打造稻虾垂钓、捕捉基地10个,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另外,龙石镇依托闲置老粮站,以镇供销社为抓手,正全力打造集收购分拣、冷链仓储、电商直播、美味品尝、物流运输等为一体的龙石镇稻渔销售集散中心,引领“足西荣东”片区稻虾产业稳步发展,开发速冻虾尾、虾仁等预制菜,将旺季60元/公斤的鲜虾附加值提升40%,彻底打破季节壁垒,延长产业收益周期。
  今日龙石,蒜蓉的浓香、麻辣的鲜香与稻浪的清香在餐桌上交织,一只小龙虾游出了养殖、加工、餐饮、文旅的四重价值链。这桌升腾着烟火气的全虾宴,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诠释:产业链延伸之处,便是乡村增值、农民共富的康庄大道。

同心带众 聚势富农

  在龙石众多的稻虾养殖户里,最具代表性的是吃百家饭长大的80后青年谢盛刚。从小到大在乡村长大的他,目睹了乡亲们整天劳作却难增收的困境,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状况。2014年,全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风,长期在广州担任技术骨干的他,看到乡村发展大有可为的希望,于是他毅然回到家乡创业。一次偶然的经历,谢盛刚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小龙虾规模、火爆程度、价格进行对比,他敏锐地发现了小龙虾市场潜力。通过一个月市场调研后,他毅然投身小龙虾养殖和收购。随即从零起步钻研稻虾共生技术,他白天俯身田埂记录水温虾态,深夜挑灯攻克育苗难关。两年间,他架起龙石至成渝的“虾道商桥”,亲历行业从“下酒小菜”到“一虾难求”的爆发浪潮。当众人跟风养虾却折戟沉沙,唯有他执着溯流而上:三赴湖北取经,在自家田亩反复试炼,即便连续失败仍坚持探索与实践。2018年秋,为方便收割机运作,村民们提前排干了稻田里的水。当排干的稻田在雨后惊现抱卵母虾,那腹下簇拥的生命之光如闪电劈开迷雾——“稻虾共生”的灵光终于照亮前路。有了新的思路,谢盛刚说干就干,他承包了镇上其他养虾失败的田地,从稻虾共存的思路出发,进一步摸索和积累养虾的经验。从此,盲人过河者化身稻浪间的领航人。
  人们惊叹于他虾塘的丰饶,更动容于那句朴素的初心:“技术不该锁在自己家里,更要化作群众口袋里的热乎钱。”2019年,稻虾试炼终成丰饶之实。手握“养殖秘籍”的谢盛刚,却做出惊人之举,拆掉独木桥,修筑共富路。他敞开塘门创办“稻虾共富学堂”,无偿对周边农户开展培训,将凝结血汗的养殖规程倾囊相授。更以“让利乡亲”的胸襟,拒绝垄断经营,誓让小龙虾“游”进百家田。2022年,在龙石镇人民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永盛合作社应时而生。从此,以其千亩基地为轴心,26户养殖大户为火种,点燃万亩稻虾共舞的燎原之势,年创收超千万。如今,他带领的合作社日均收发稻虾千斤,日均流水10万余元,带动农户年户均增收800元以上。
  一缕稻香虾韵,正从龙石的沃野田畴间升腾,它承载着破解增收难题的智慧,链接着千家万户的希望,更澎湃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龙石稻虾,从田畴间的生态共生到产业链上的协同发展,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智慧,铺就了一条富民兴镇的特色之路。这条路上,有稻浪翻滚的诗意,有虾肥仓实的喜悦,更有新农人扎根乡土的执着与创新。未来,龙石镇将持续抓好产业发展“牛鼻子”,全域发展稻虾绿色养殖,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早日实现万亩稻虾、年产值超亿元、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的目标,让这缕稻香虾韵愈发醇厚,让“稻虾共舞”的画卷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更加绚烂,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多彩龙石”,积极为全区乡村振兴、助农增收贡献龙石力量。

(本版文图由龙石镇提供)



终审:韦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