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书记”袁仁刚
“大家抓紧检查田埂,昨儿下了雨,可得把水位控好,别让这些‘金疙瘩’跑了!”近日,在大足区高升镇的稻甲基地里,高升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重庆塘源益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仁刚正给工人们叮嘱着注意事项。
稻田里,偶尔探出头来用鼻孔呼哧呼哧地呼吸,或是懒洋洋地爬上田埂晒太阳的一只只鳖(也称甲鱼)便是袁仁刚口中的“金疙瘩”。2023年,袁仁刚和表哥袁仁军、养鳖能手唐成伟三人看中了西南地区大规模鳖养殖的空白,想尝试“稻+鳖”生态养殖。他们先在大足区三驱镇铁家村试养了4亩地,约5万只鳖。“看着它们在稻田里游得欢快,我就知道,大足这水土能养活它们!”试养成功后,他和合伙人果断扩大规模,在三驱镇和高升镇建起了1000亩的养殖基地。
站在高升镇的稻甲基地,放眼望去稻田连成一片,稻穗在风中摇曳,水下的鳖正悄然生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1000亩地,我们投了近2000万元,平均每亩地得2万元。”袁仁刚坦言,“稻+鳖”养殖前期投入大,这也是西南地区少有大规模养殖的原因,“以前这边最大的规模也就百来亩,我想,要做西南最大的!”
为啥偏选“稻+鳖”?袁仁刚有自己的盘算。“这可比养鸡、养猪稳妥多了。”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土鸡最长养殖周期也就半年,卖不出去成本就砸手里了,但鳖不一样。“今年没卖出去,明年长得更大更值钱,越养越金贵。”
今年年初,袁仁刚开始尝试新路子。他蹲在稻田边开起直播,手里抓着刚从田里捞出来的鳖,对着镜头吆喝。“没想到啊,第一天就有42.6万人观看直播,17万的销售额,订单像雪片似的飞来!”袁仁刚笑着说,不一会儿,试点养殖的鳖就被抢空了。在他看来,互联网平台就是“新农场”,直播就是“新农活”。“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间就是我们的金土地。”如今,他的育种棚已扩大到8000平方米,20万只鳖在里面茁壮成长,成了实打实的“金疙瘩”。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足本地人,做梦都想带大伙儿过上好日子。”袁仁刚说。目前,基地里有18名工人,他们4—10月忙着喂鳖,其余时间既能巡逻基地,也能回家打理自家农活,“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多好!”工人们感慨。但袁仁刚的蓝图不止于此,“先把这1000亩做扎实,打通产业链,再一步步扩展。”袁仁刚规划着,未来要把基地扩大到3000亩,先在高升镇9个村各发展百亩规模,达到2000亩,最后带动村民自主养殖,预估达到3000亩。“我们给村民兜底收购,保证大家都能赚到钱。”阳光下,袁仁刚望着连片的稻田,眼里闪着光:“我想让这田里的‘金疙瘩’游出高升,游富家家户户!”
记者 陈安林 侯小梅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