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圣萍:让好教育照亮乡村孩子未来
刘圣萍和她的石刻小导游。(受访者供图)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圣萍,以石魂教育为办学特色,通过校家社协同,解决乡村教育人才匮乏、资源短缺的实践破局之路。
在她的带领下,宝顶实验小学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入选重庆市首届家校社共育典范案例、重庆市“双减”优秀案例、重庆市党建“双强化”工程创新案例,学校获教学科研成果市区嘉奖32项,200余名学生在市区级科创艺术赛事中获奖……
“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金贵,他们更需要好老师、好教育。”这是刘圣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为乡村孩子“四处奔走”的初衷。
1994年7月,刘圣萍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龙岗一小,并迅速在岗位中成长。2019年11月底,已是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特级教师等多项荣誉加身的刘圣萍,却接到了去宝顶镇实验小学任书记、校长的调令。
当时的宝顶镇实验小学是一所师资老化、条件拮据、生源骤减的乡村小学,刘圣萍的内心也曾有过短暂的挣扎。最终,她还是走进了这所之前很少关注的乡村学校。
到任第二天,刘圣萍便通过家访,挨家挨户串门,和家长们聊天拉家常。慢慢地,她走进了师生和家长的心中。“这个校长心中装着娃娃,娃儿交给她,我们放心。”家长们说。
但如何办好乡村教育,刘圣萍的心里也没有底——城区学校那套经验显然在乡村行不通;回顾所到访过的众多名校,似乎也找不到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的现成方案。
正在她迷茫彷徨之际,仅一墙之隔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石刻令刘圣萍眼前一亮——能否借这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开启不一样的乡村教育?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塑造与文化传承。”刘圣萍立即起草公函呈送大足石刻研究院,申请为孩子们学习实践打开绿色通道。第二天,便收到大足研究院大力支持的复函。那一刻,刘圣萍似乎找到了撬开办好乡村教育大门的钥匙。
不到两周,学校就确立了“以石为魂,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开悟启智、育人向善”的办学理念,一场文化创生的课程变革就这样悄然展开。
然而,在乡村学校,刘圣萍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和资源的匮乏。但这并没有难倒她,她凭借深厚的教育情怀和专业影响力,像磁铁一样汇聚了一批又一批优质教育资源。
自从她来到这所学校,不仅大足石刻研究院为师生到景区实地学习开通绿色通道,区图书馆也在学校图书馆建立宝顶分馆。此外,由刘圣萍主持编写的“石刻小导游”校本课程,在区教委的推动下升级为大足区小学地方课程,供全区四年级学生使用,有力推动大足石刻文化走进更多校园……
因材施教是刘圣萍从教31年来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她尊重每个孩子的梦想,孩子们想当音乐家、导游,她就想办法为他们创造锻炼的平台和条件。
立志当国际导游的学生小洁在“石刻小导游”讲解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海内外游客义务讲解,参加市区导游词大赛荣获嘉奖,还荣获教育部面向义务教育阶段颁发的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宋庆龄奖学金。王金莲等10个孩子获评“金牌石刻小导游”“小小解说员”等荣誉称号,黄高贵、吴梓豪等12名师生获评市区讲解大赛嘉奖。
不仅如此,学校为留守儿童组建“石魂之声”合唱团,第80间张杰音乐梦想教室也落户宝顶实验小学,让每一个有音乐梦想的孩子有臂膀可以站立。经过不断地努力,这支合唱团成为全市首支公开亮相的“渝好”欢唱团,从学校石台阶唱到市区大舞台,唱到中法儿童合唱音乐交流会。
“我们要做的教育,不是把石头雕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唤醒每块石头本来的光芒。”作为大足石刻守护人,刘圣萍和她的学校在短短几年内活用千年文化瑰宝,为乡村孩子推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实现了乡村困境的文化突围,创新文化育人模式,走出一条“文化浸润——活动淬炼——典型培育”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其实,我只是认真做好了人民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很幸运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我将不辜负组织培养和信任,永葆初心,奋斗不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刘圣萍说。
记者 毛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