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姆”秋收记
大型收割机在田垄间轰鸣作业。新渝报记者李海摄
8月下旬,大足区拾万镇思楠村,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泛起涟漪。收割机在田垄间轰鸣作响,饱满的稻穗被卷进机械“口中”,切碎的秸秆从机尾喷出,粒粒稻谷则顺着管道倾泻进运输车——这片丰收的土地上,几乎看不到农民弯腰劳作的身影。
95后新农人古凇余站在田边,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带着笑意。他是大足区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片400多亩的“托管田”,正是由他的合作社负责全程打理。
“从育秧到烘干,一共10多道程序,我们全包了。村民把地交给我们,到时候直接拿干谷子就行,中间啥都不用管。”古凇余指着远处的农机说,他们合作社的农机总共有987.6千瓦,除了正在作业的大型收割机,还有精量播种机、无人机等。
思楠村党支部书记卢行告诉记者,该村从2020年起,经村民一致同意后将土地统一流转到股份经济联合社,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全程托管,统一管理、统一耕种。卢行在田边给记者算了笔账:“纯人工种,一亩地得花1000多块;交给合作社托管,一亩670块就够了。政府有补贴,合作社统一买种子化肥,七七八八算下来,每亩能省200块。”村里30多位老人还能在合作社干活,每天能拿到工钱,一天一结,大家都挺乐意。
古凇余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田里摸爬滚打,种地的门道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三年前,他开始独立打理“托管田”,如今已经摸清了托管区域“每一块土地的性格”:“哪块田关不关得住水,哪块贫瘠哪块肥沃,我们心中有数。施肥的时候区别对待,产量自然就上来了。”他举例说,拾万镇连续三年由他们接管,今年亩产预计比往年增收80至100公斤。
“今年晴天多,阴雨天少,光线足,颗粒饱满得很。”古凇余告诉记者,今年他在拾万镇、古龙镇等地托管水稻、高粱近千亩,他预估水稻平均亩产将达1200余斤,比往年高出不少。
太阳渐渐西沉,收割机收完了最后一块田。古凇余站在田埂上,看着天边的晚霞将稻茬染上了一层红色,远处村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他望着连片的稻田感慨道:“你看这些地,以前不少都荒着,现在都成了能产粮食的好地。我们做‘田保姆’的,就是要让每块地都不闲置,不能辜负了土地。”
在大足,像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7家。2025年,全区完成粮油作物社会化服务面积达7.3万亩。其中,60%以上的小散农户通过引导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享受到了社会化服务的便利。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了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优势,通过集中种植、科学管理、统一经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还解放了农民双手,成了促农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 余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