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大足范儿 ——写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我们要做的教育,不是把石头雕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唤醒每块石头本来的光芒。”尊重每个孩子的梦想,因材施教是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校长刘圣萍,从教31年来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
孩子们想当音乐家、导游,她就想办法为他们创造锻炼的平台和条件,走出一条“文化浸润——活动淬炼——典型培育”的乡村教育新路子。
在大足区的各所中小学校,这样的创新育人模式还有很多,他们支撑起了大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近年来,大足区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教育工作捷报频传,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大足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建设成渝中部地区教育高地注入了强劲动力。
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党委政府重视的力度,决定教育发展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近年来,大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予教师以尊严,赋教育以力量”。没有良好政策保障,就难有高质量的教育队伍。
制定了教师减负实施方案和清单。印发《大足区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减负内容、清单和减负工作措施与步骤,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有关事项的申报、监测、督查和联动机制,明确镇街党委政府及区级相关部门职责,有效减轻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和社会事务给教师造成的负担,着力推进全区教师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业,营造全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的良好政策环境。
制定教师减负工作的“十二条措施”。2024年4月,《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关于教师减负工作的“十二条措施”》公布,本措施从减轻督查检查评比考核负担、减轻社会事务进校园负担、优化教师教育教学空间、统筹关爱疏导沟通机制等四方面规范教师工作内容,将无关、无序、无效的,加重教师工作和心理负担的社会事务清理出校园,有效减轻教师工作和心理负担。
建立教职工疏导关爱沟通机制。大足区切实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联合区信访办、网信办等部门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权益,对造谣生事、恶意炒作等行为予以坚决抵制并严肃查处。要求各校园以元旦节、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为载体,进一步传递组织温暖,及时缓解、释放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群团作用,通过工会活动、集体生日、定期体检等途径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关怀,对思想、情绪异常教师及时干预,引导其缓压释压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关爱服务。引导各校园弹性下班,科学合理安排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活动,不增加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
高素质教师队伍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清晨的大足区中敖镇中心小学门口,六年级学生杨诗宇捧着热馒头递给智障老人“老五”的身影,已成为连续三年不变的暖心风景。
“这是李玲老师教我的,要把善良装在心里。”杨诗宇口中的“李老师”,正是该校校长李玲——一位扎根乡村教育22年,用爱守护童心、用匠心传承非遗的教育者。
虽然众多荣誉加身,但她最珍视的,还是孩子们口中的“代理家长”“生命里的光”。从守护困境儿童到激活非遗,从创新德育模式到带动区域教育,这位荣获“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先进个人”“重庆市最美校长”等称号的教育者,始终用行动诠释“教育是点燃一把火”的真谛。
在大足,如李玲一般的教育者还有很多,他们的名字闪耀在大足教育史册上。
2024年,大足区加强教师工作室建设与学员培养。成功建立了家庭教育、应急救护2个工作室。通过严格筛选,共遴选了34名优秀学员加入工作室。工作室通过集中培训、名师引领、集体调研、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学校应急救护实操技能,并拓展了家校沟通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家庭教育、应急救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2024年,大足区新增区级骨干教师100名;陈茵、罗明江、杜波平三位教师成功入选重庆市特级教师;2024年9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表彰全国模范教师716人,重庆市入选17人,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刘圣萍入选;表彰全国优秀教师895人,重庆市入选21人,大足区珠溪镇土门中心小学杨朝恩入选,充分彰显了我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获奖方面,初高中组教师赛人获得二等奖;论文6人获得一等奖,16人获得二等奖;市级课题结题1个。小学、幼儿园组优质课竞赛2人获得一等奖,11人获得二等奖;论文7人获得市级一等奖,34人获得二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1篇。
通过抓实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不仅加强了工作室建设与学员培养,还壮大了骨干教师队伍,并在市级及以上奖项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9月5日,大足区教委公布了《大足区提升初中学科教育质量与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持续推动教共体建设,在区内构建“名校+”紧密型、联盟型和“高中+”贯通型教共体。区外引进市内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推进重庆八中、西师附中、巴蜀中学的“网上云校”,深化落实与巴蜀中学共建的“四大共同体”,重点推进“十二个同步”(同上课、同教研、同考试等),实现薄弱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全区已成立“名校+”紧密型、联盟型教共体共17个,成立“高中+”贯通型教共体共5个,覆盖百余所学校,惠及万余名学生。这些学校充分利用名校资源,探索创办“名校双师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异地同堂,呈现原汁原味的名校课堂。
作为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培育试验区,大足区瞄准“教育暖万家”目标,持续深化“教共体”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用好评价改革“指挥棒”,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有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教育向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迈进。
近年来,大足区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达80亿元,新增校地面积553亩、优质学位1.3万余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100.8%、98.2%、100%,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此外,大足以数字技术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高效配置,扎实推进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搭建了体系完备、场景丰富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大足区教委携手广电成立大足智慧教育中心,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本地特色的“大足教育”电视端教育栏目,通过电视媒介连接城乡,为全区超过12万名学生提供了免费的优质教学资源。
大足区通过技术手段重构了教研场景,从“专递课堂”到“双师协同”,从“线上磨课”到“AI评课”,实现了教研活动的创新。例如,在“专递课堂”模式下,龙水二小与偏远乡镇学校共享了优质的师资资源,一堂美术课可以同时影响到5所村小。
用心做教育,全力谋发展,办“暖万家”的教育,这是大足教育的精神,也是大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体会。
当前,大足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项项政策、一份份关爱、一个个夯基固本的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化作教师们砥砺奋进的动力。
成渝中部地区教育高地建设的宏大蓝图正徐徐铺开,奋力书写“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新答卷。
记者 陈龙 瞿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