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老巷月饼 三代人的油糖手作与中秋滋味
新渝报讯(记者 余佳 文/图)9月的大足,步行街老巷里飘起熟悉的月饼香。清晨6点半,62岁的彭文华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面粉与熟油的香气在晨雾中交织,这是彭家传承了近百年的中秋味道。
“面要揉透,人生才透。”彭文华的手在面团上推揉,动作有着几十年练就的节奏感。案板旁,刚出炉的椒盐月饼泛着诱人的红棕色,冬菜和坚果的香气从馅料里悄悄钻出。
彭家的月饼故事,要追溯到龙水镇的船码头时代。民国时期彭文华的父亲彭华清曾在大足龙水镇颇有名气的李家糖果铺学艺。“那会儿龙水是五金集散地,船码头整天人来人往。”彭文华回忆道,“扛包的工人歇脚时总要买些点心,糕点铺的生意特别好。”
1956年,公私合营后,大足县糖果厂成立,彭家带着祖传手艺成为建厂的第一批工人。1980年,作为第三代传人,17岁的彭文华进糖果厂后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尤其精通冬瓜糖制作技艺。据大足县县志记载,1986年大足县糖果厂的冬瓜糖曾荣获商业部部优产品。1997年,大足糖果厂改造解体,下岗工人彭文华便在原厂旧址成立了华菊食品加工坊,延续着古朴的制作技艺。
在彭家的作坊里,时间仿佛走得很慢。他们坚持自己泡米、炒米、磨粉,从原材料开始把控品质。“现代工厂用现成的糯米粉,我们坚持古法。”彭文华抓起一把糕粉任其从指间滑落,“手感不会骗人。”
每一个环节都延续着古法,冬瓜糖必须选用本地土冬瓜,才能达到“化渣”的妙境;椒盐馅必加大足冬菜,这是从糖果厂时代就确立的配方。“才学的掌握不好,要时间很长。”彭文华说起手艺传承,神情严肃,“油糖比例、搭碱轻重,差一分就毁一炉饼。”
九年前,女儿彭玉倩的回归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这个在大学学习设计专业的年轻人开辟了网销渠道,让老月饼走进互联网时代。“临近中秋,平均每天要卖一万多份月饼,打包到凌晨两点是常事。”彭玉倩说。
父女俩在守与破间寻找平衡,坚持古法手作,但开发了麻辣牛肉等新口味;沿用传统配方,却降低了糖油比例;保持老味道,但包装融入了大足石刻元素。记者在其官方小程序上看到,9月以来,仅“极品火腿”一个品类就已售出4446只,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临近中秋,老巷排起长队。顾客中有吃了十几年的老街坊,也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年轻人。“我们就认这个味道。”一位老顾客说,“特别是里边的冬瓜糖,别处都吃不到这么化渣的。”
彭文华站在店门口,看着女儿熟练地接待顾客。2022年,彭记月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香、油香、馅料香在老巷里交织,飘过近百年时光,继续诉说着中秋的团圆故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