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养鱼 水面种稻 重庆池塘鱼稻共生模式累计在全国推广393万亩
10月21日,记者从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获悉,由我市探索的池塘鱼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已在全国推广面积达393万亩,实现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农业绿色发展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多赢成果。
池塘鱼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是利用鱼类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水稻根系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构建“水下养鱼、水面种稻”的立体生产系统,形成“鱼肥水——水养稻——稻净水——水助鱼”的生态循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稻不施肥”的生态目标。
同时,我市制定了全国首个《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并获多项国家专利,筛选出30余个适宜水上种植的植物品种,形成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目前,通过建立‘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的推广机制,池塘鱼稻共生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达393万亩,其中重庆推广面积在5000亩以上,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粮食增产方面,经实地测产,鱼稻共生模式下水稻亩均单产达623公斤,产量略高于当地大田水稻单产,稻米品质达到绿色食品以上标准。按全国推广面积中10%用于水稻或蔬菜等植物平均种植面积折算,相当于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新增了约39.3万亩的粮食产能。
农民增收方面,该模式亩均新增产值2405.5元,利润较传统单一养殖模式提升2.7倍,有效带动了养殖户增收,实现“粮安”与“民富”的双重目标。
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该模式实现养殖尾水原位净化,每亩池塘年减少废水排放约1200吨,水体中总氮、总磷去除率最高可达70%-80%,降低了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推动了渔业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融合方面,注册的“鱼塘米”品牌,稻米平均单价达每公斤20元,而且这种种养模式通过与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
“池塘鱼稻共生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保障粮食安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为增加农民收入拓宽了一条新渠道。”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优化完善这套技术模式体系,力争在全国更多地方推广,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渔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