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氛围 ——新渝报专访冉冉、吴佳骏、李小强
编者按
7月25日—26日,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冉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吴佳骏,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强分别做客第33届书博会文学创作分享会,与广大读者一起畅谈读书感受,针对读者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提问,他们积极回应,提纲挈领式的回答,赢得了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个层次阅读为写作夯实根基
7月26日,“石刻入卷,数字焕新”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大足分会场活动进入第二天,文学创作分享讲座迎来第三场,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李小强担任主讲。
享誉世界的大足石刻还有哪些未解之谜?李小强携带今年即将出版的新书《大宋攻镌——在大足石刻之间》的书稿出席讲座,分享读书和写作心得,并接受《新渝报》记者专访,谈论自己把阅读和写作进行统一的习惯做法,并就如何写好历史类学术著作公开自己的方法。
作为一名资深读书人,针对当前很多青少年朋友不爱读书的形势,李小强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帮助家长引导小朋友热爱阅读、学会阅读。
新渝报:您作为重庆市作协作家,同时是一名杰出的历史研究学者,日常是如何开展阅读的?
李小强:由我创作的历史书籍《大宋攻镌——在大足石刻之间》,今年就要出版了,这是一本讲述宝顶山石刻等大足石刻文物创作群体经历的学术专著,书中解开了一些历史谜团,希望帮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更深入的了解。
现在我结合这本新书的撰写过程,谈一谈我对阅读和写作的一些感悟。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历了阅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精准阅读。这次要讲述大足石刻雕刻工匠的史实,就要了解大足石刻的诸多背景,无论是它营建的历史,还是它每尊造像包含的故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等诸多的特点,我都需要对它们了如指掌。通过这类精准阅读,我就对撰写这本书所要达成的目标,有了最根本、最准确的把握。
第二,要进行关联阅读。我需要把宋朝大足石刻雕刻工匠的身份放置于宋朝这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证、分析,无论是宋朝的雕刻艺术特点,还是宋朝的文化思想,以及宋朝人对工匠的态度,还有宋朝的民俗,以及宋朝种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认真地从多角度对大足石刻的工匠进行认识。因此,我努力循着宋代种种历史文化的痕迹去寻找相关史料,去解剖大足石刻,去解释里面的诸多疑惑。
第三,要进行闲暇阅读,延展阅读领域。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阅读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书籍,发现一个现象:在古代绘画艺术史上,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作品之上,而唐宋之前的古代雕刻工匠却不敢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壁之上,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失衡现象,我称之为“刻刀与毛笔的失衡”。然而,宋代大足石匠并非如此,他们悄然在大足的山间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出来,体现了宋代人人格独立与文化自信的一种深层次的观念。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阅读的三种层次缺一不可,结合之后,就确定了创作的基本内容。
新渝报:文学创作和历史写作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如何运用好这两种创作方法?
李小强:我自己在创作《大宋攻镌——在大足石刻之间》的时候,就想着要高度还原宋代大足石匠的生活。他们有着一个确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只不过其中有很多疑惑,难以一锤定音。我也只能通过运用文学手法,贴近时代去进行合理想象。
就是说,尽可能地在一个合理的空间,把宋代大足石匠的种种生活、情绪、思想,都自然贴切地表述出来,以此让这本书具有更突出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一本言语枯燥、简单罗列史料的学术书籍。
新渝报:您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如果要帮助青少年朋友读者发现阅读之美,您有什么建议?
李小强:一个人是否会读书,其实是一个习惯能否养成的问题。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了解,要在无形之中去引导孩子观察世界,去认识这个世界的神秘特点,尝试了解其中的规律。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产生兴趣、寻求答案。
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一个是孩子的周边人,另一个就是书本。长期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孩子们有兴趣通过阅读去解答心中的疑惑,并且不断拓展阅读空间,对万事万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孩子就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习惯。
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营造出孩子热衷探索未知的氛围,并进行有意引导。
记者 邓小强
石刻入卷,文学酿心
冉冉,诗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曾任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十月》等发表多部中短篇及长篇小说,出版诗集《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朱雀听》《和谁说话》《望地书》、中短篇小说集《冬天的胡琴》及长篇小说《催眠师甄妮》等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首届艾青诗歌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新渝报:本次书博会以“石刻入卷·数字焕新”为主题,主展区设在文化遗产景区内。您认为这种将大足石刻与图书博览会结合的形式,对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有何独特价值?您如何理解“可读、可感、可互动”的展览设计理念?
冉冉:大足石刻承载着千年精神内涵,书博会的主题将它带入当代阅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活化。8K球幕的动态呈现、VR互动的立体故事,让文化从视觉冲击到心灵触动。古籍里的石刻铭文是文字,数字技术让它变得可感,而读者与创作者的互动,则让文化在当下真正活起来。当游客在展厅拿起写大足的诗集,石刻与文学、历史与当下,就在那一刻交融了。
新渝报:大足石刻文化有没有给您一些创作上的启发?
冉冉:在宝顶山看牧牛图,牧人与牛从对抗到和解的过程给了我很大启发。现代人常被焦虑束缚,“催眠”则是一种心灵引导。甄妮在米耶帮助留守儿童,呼应了“慈悲即救赎”的意旨;长诗《雾中城》中“欣悦的相逢”,也不乏来自对菩萨低眉时宁静瞬间的领悟。石刻启迪我,真正的创作,是将人间的苦痛转化为超越时间的安宁。
新渝报:您的《催眠师甄妮》聚焦都市心理困境,而长诗《群山与回想》《大江去》等又融入巴渝、长江等地的大量自然意象。在您看来,巴渝文化的“独特性”应如何通过文学传递?是否需平衡“本土性”与“普世性”?
冉冉:巴渝的独特气质就在现实中:雾山城、码头号子、攀岩的黄葛树即其本色。然而吊脚楼和火锅,不过是表面风情。我写“催眠师”意在解剖都市病灶,《醉人的功课》借酿酒展示人间悲欢,都是要将地域符号转化为人类共通的生命故事。本土文化像老窖泥,需要与普世人性的“酵母”结合,才能酿出有精神力量的作品。
新渝报:您同时深耕诗歌与小说,而组诗《醉人的功课》又有点“诗小说”的意味。您觉得这两种体裁界限可以打破吗?它们在呈现“巴渝精神”时各有何优势?
冉冉:诗歌如闪电,小说似长河。写《催眠师甄妮》十年,主要心力用于构建人物命运的脉络;而妙手天成的句子,更多来自瞬间的灵感迸发,如同佛龛上的金光。不过两者本质相通。诗歌“魔术师变出孪生兄弟”的荒诞,和小说中催眠术的虚实交织,或与巴渝文化“巫性”与“理性”并存的特点相关。
新渝报:有文学前辈认为“阅读习惯如播下种子”,但当下碎片化阅读盛行。您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深度阅读能否成为“自然的呼吸”?
冉冉:阅读不是初级催眠,而是唤醒沉睡的感知。当下信息碎片太多,深度阅读能帮我们稳住心神,有如“千手观音”托住思绪。每天都应该留点时间给阅读,远离垃圾信息,让文字照亮你的思维。也可以尝试“朗读”,用方言读诗,或参与讨论分享,把书博会“惠民书市”共享的热情带给他人。翻书声是思想的回响,不是数据流的噪音。
新渝报:您曾建议作家“更新语言、看见与言说”。对初涉写作者而言,如何避免陷入模式化表达?是否需要先扎根某一文化土壤(如本土非遗、方言)再寻求创新?
冉冉:要扎根,更要超越。写大足,先去感受凌晨石刻造像上的露水,再读《大足石刻十八讲》,理解露水背后的历史。《甄妮》初稿作废,就是因为没能真切触及“老窖泥的温度”。但扎根不是画地为牢,我写“将苦痛酿成酒”,就是指原始经验尚需作普遍性的升华与思考。至于表达,写作者的工作就是去除繁言赘语,陈腔滥调,写出鲜活有力的句子。当然,写作终究是指向灵魂的技艺,心的真诚,胜过任何对文体的打磨。
记者 余佳 熊敏秀
阅读让我们邂逅内心最美的风景
吴佳骏,重庆大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散文创委会副主任,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红岩》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他在《芙蓉》《花城》《天涯》《散文》等核心文学期刊发表作品逾两百万字,曾获“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丝路散文奖”“长安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刘勰散文奖”等。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我的乡村我的城》《小魂灵》《小街景》《小卜辞》等十余部,另著有长篇小说《草堂之魂:一代诗圣杜甫》。
新渝报:在您多部散文集中,“故土”和“乡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作为大足籍作家,故乡的山水人文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吴佳骏: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他都有自己写作的根据地,像莫言有他的山东高密,苏童有他的苏北。每个作家从小生长的这片山水、这方土地是他写作的养分,也是他写作的源头。我作为一个大足人,从小在这个地方长大,这个地方的山、水、人文养育了我,所以大足的山水、草木、人文都是我作品的血液。
新渝报:听说您的老家离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非常近,后来还去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了一段时间,您是怎么理解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大足石刻对您的精神滋养有没有体现在作品中?
吴佳骏:我老家就在化龙水库旁,从小受大足石刻的濡染。大足石刻文化内涵非常具有代表性,作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瑰宝,我相信很多中外游客来到大足,看到大足石刻以后也会很有收获,对心灵、精神建设都有帮助。从事写作以后,如果要说大足石刻给我的作品带来的养分,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慈悲。我认为一个作品应该有这样的慈悲,有人文关怀。
新渝报:大足分会场以“石刻入卷 数字焕新”为主题,您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应如何对话?
吴佳骏:创新的源头是传统,离开传统的创新是走不远的,就像一棵树要有根,根要吸收养分,才能够枝繁叶茂,才能够使这棵树长成参天大树。所以,现代文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此同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要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现代的理念,使我们的传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审美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才是有根据的,才能够走得远。
新渝报:作为重庆作家代表,您是如何通过作品呈现巴渝文化的独特性?
吴佳骏:巴渝文化的独特性,首先是它的地域特色——山水之城、错落有致,重庆城市的性格也比较豪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生活在重庆的人,性格耿直、能吃苦。作为重庆走出来的作家,巴渝文化就像是一种基因,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东西,自然而然流露在我的作品中。比如,我的作品里面描写的环境、动物、植物、气候等,它们都具有重庆特色。
新渝报:在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的今天,您认为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吴佳骏:阅读可以滋养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审美,变成有趣的人。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向外求,去寻找远方的风景,去看山看海、看落日看朝霞。其实,人生最美的风景在内心,我们走得再远,不如向内走,阅读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最美的风景,让我们做个明白人,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滋养。
新渝报:对文学新人或文学创作爱好者有什么样的建议?
吴佳骏:每个人的出生背景、审美取向、价值判断都不一样,很难给出建议,对于文学新人或文学创作爱好者而言,最好的建议就是多阅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写作,更像是阅读的反哺,将你内心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记者 谢凤 毛双 侯小梅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