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图片头条>轮播头条>详细内容

大足乡村教育“燃灯者”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8-29 15:42:29 浏览次数: 【字体:

e7104057b4ae442b9dec0a9a1ccd129f.jpg

清晨的大足区中敖镇中心小学门口,六年级学生杨诗宇捧着热馒头递给智障老人“老五”的身影,已成为连续三年不变的暖心风景。“这是李玲老师教我的,要把善良装在心里。”杨诗宇口中的“李老师”,正是该校校长李玲——一位扎根乡村教育22年,用爱守护童心、用匠心传承非遗的教育者。
  作为重庆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骨干教师,李玲的头衔很长:市道德与法治共生课程创新基地负责人、市教育评估专家库成员、大足区教育改革创新专家……但她最珍视的,是孩子们口中的“代理家长”“生命里的光”。从守护困境儿童到激活非遗文化,从创新德育模式到带动区域教育,这位荣获“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重庆市最美校长”等称号的教育者,始终用行动诠释“教育是点燃一把火”的真谛。

师爱如灯,照亮200余名留守儿童的路

“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最缺的不是课本,是陪伴与信任。”面对乡村教育的现实难题,李玲率先扛起“代理家长”的责任。杨诗宇曾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李玲每天课间牵着她的手散步,听她讲家里的事,教她“坚持做对的事,就会有光”。杨诗宇曾在作文里写道:“李玲老师是我生命里的光,让我知道善良能温暖别人。”
  这束光,也照进了重度残疾儿童的世界。2020年,得知3名重度残疾儿童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李玲立刻组建“送教先锋队”。每周,她都会驱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为脑瘫患儿小宇送教——除了课本,她还自费给小宇买尿不湿、定制防滑新床,帮孩子翻身、擦汗,把课堂搬进了小宇的家。四年间,这支队伍累计送教122课时,实现了辖区重度残疾儿童教育“全覆盖”。
  自闭症学生小俊曾因情绪失控,被家长联名要求转学。李玲没有放弃,她独创“拳头揣兜”情绪控制法:当小俊情绪激动时,就教他把拳头放进裤兜,默念“冷静”。一年半的陪伴里,她陪着小俊画画、做手工,一点点帮他融入集体。如今的小俊,成了班级里的“暖心小天使”,会主动帮同学整理书桌。
  学校走廊的“鳌溪心语”工作室,是李玲为孩子搭建的“心灵港湾”。父亲服刑的浩浩曾封闭自我,李玲引导他参与“亲情书信”活动,两年间,36封往来信件化解了浩浩对父亲的怨恨。“爸爸要好好改造,我也要做正直的人”——当浩浩在全校分享这句话时,台下师生无不动容。四年来,通过“悄悄话信箱”,李玲已帮助12名有轻生念头的孩子重拾希望,李玲成了孩子们最坚实的“童心守护者”。

非遗为魂,让乡村孩子触摸文化根脉

“大足石刻里的孝道故事,不该只躺在博物馆里。”一次调研大足石刻后,李玲萌生了“让非遗进校园”的想法。为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她带着团队走访12位非遗传承人,耗时两年提炼出“慈、善、孝、义、廉”五大主题,编写成适合乡村孩子的非遗校本课程。
  “低年级会讲火龙故事,中年级学扎火龙技艺,高年级创火龙作品。”李玲创新的“中敖火龙三阶浸润法”,让非遗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必修课”。操场上,她常陪着32名火龙队员训练——七节小龙虽比传统火龙缩小一半,但舞起来仍需过硬耐力。队员艾佳的手掌磨出了血泡,哭着想放弃,李玲蹲下来,笑着擦掉她的眼泪:“手上没茧子,舞龙没样子。你看,这茧子是火龙传承人的‘勋章’呢!”
  2023年,学校火龙队首次亮相,就惊艳了全场。如今,非遗传承班从32人扩展到300余人,2024年《火龙舞韵传承颂》斩获大足区艺术节一等奖,2025年原创节目《让爱回家》更是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2022年,李玲又牵头建立“鳌溪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把73项本土非遗搬进了校园微型博物馆。她还策划“行走的非遗课”“亲子工作坊”:父子同刻“廉石”,感悟赵昴发的清廉精神;母女共绣“全家福”,把家风缝进针脚里。这些生动的非遗实践,不仅被《中国少年报》报道,还吸引了40余家媒体聚焦——乡村孩子的文化自信,正在一针一线、一舞一龙中生根发芽。

德育润心,于细微处育文明

“餐盘要像镜子一样亮,桌面要像脸蛋一样净。”在中敖镇中心小学的食堂里,孩子们传唱的儿歌,源自李玲设计的“鳌溪七礼”。为了让礼仪教育落地,她把“礼仪”细化为28条具体准则:“卫生礼”要求课桌“书本文具清、抽屉垃圾清、桌面污渍清”;“路队礼”规定“快静齐,不打闹”。
  曾经的“脏乱王”浩然,在李玲的鼓励下担任“最美桌长”。他不仅自己养成了整理课桌的习惯,还创编出《课桌整理三步法》,在全校推广。如今,学校乱丢残渣的现象减少82%,路队整齐度达98%,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悄然改变。
  作为区级重点课题负责人,李玲还推出“礼仪素养雷达图”,通过“安静小天使”打卡活动,让课堂喧哗现象减少89%。她还创新打造“田间无界课堂”:让孩子们在搭建火龙灶台时学力学原理,在给柑橘套袋时悟“耐心与责任”。这些接地气的德育案例,成功入围重庆市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22年扎根乡村,李玲用师爱点燃了困境儿童的希望,用匠心点燃了非遗传承的薪火,用创新点燃了德育的活力。在大足区的乡村田野上,这簇教育之火正越烧越旺,照亮着孩子们传承文化、向阳生长的未来。
      记者 余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