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一时的船码头

曾经热闹的船码头,如今只剩下青石阶 记者黄舒摄
船码头是龙岗街道一处地名,位于龙岗村23组,该地濒临濑溪河,处在小川东道上。在公路未修通之前,作为水运、陆运枢纽的船码头,十分繁盛。
历史上,龙岗街道所处位置是大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较为发达。据龙岗街道志记载,清朝末年,原龙岗镇有油房业、酿酒业、雨伞业、爆竹业等工业和手工业139家,占全镇总户数的11%。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镇共有工业、手工业300家。其中,雨伞是龙岗镇手工业主要产品。1945年,年产雨伞11万把,运往合川、荣昌、铜梁、永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销售。
“以前我们喊的船码头,位置就在我家门口。”龙岗村23组村民陶朝学说,自家房前的小道便是曾经的小川东道,小道旁边就是码头,曾经来往的担子客,都会到这里挑货转运。特别是到中敖的货船,因为河道浅的关系,会选择在此卸货,转而人力挑运。运送的货物多样,包括雨伞、石灰、瓦罐等。陶朝学今年66岁,祖上久居此地,由于客流量较大,附近一带饭店、客栈兴盛。他的父母亲也曾在自家的穿斗房中开设饭馆。
“我还记得,小时候,一看到有船停靠,马上就要迎上去帮忙拉船,招呼客人。”陶朝学指着门前河岸边的石阶说,往来的船只皆是木船,长约5米,宽1米多的设计,与濑溪河当时较低的水位有关系。
陶朝学说,那时候,船工一般带有炊具,他们自己煮饭,1毛钱就可以在店里住上一天一夜。除了船工,进店吃饭的担子客、路人也很多。而附近店家流行以“冒儿头”(高过碗沿的米饭)、罐罐肉招呼客人。
“后来,60年代大安公路修通了,这里就慢慢变冷清了。”陶朝学说。
如今,船码头早已没有当时的繁华,仅剩下河岸口一条凹凸不平的石阶。石阶不语,但那一段繁盛的过往并不会被岁月蒸发,足以勾起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