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领大足经济发展新篇章
(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大足篇) 今年以来,随着我区足航、正大、碧禄3户产能过剩企业平稳退出市场,全区已累计去钢铁产能138.6万吨。这也成为我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去掉”的产能怎么补?远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专业招商组日前传来好消息,截至今年6月底,我区10个专业招商组已成功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协议资金414亿元,产值更高、产品更精、技术更尖端的产业相继入驻大足,为整个“招商引资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只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所释放的一点点“洪荒之力”。近年来,我区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支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做到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调整产业结构不动摇、深化八大功能板块建设不动摇,加快建设经济强区成效明显。全面深化改革大足试点做法引媒体广泛关注 2015年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 权,我区被确定为全国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2016年9月,增加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区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先后开展了就地入市、集中区调整入市,成功入市交易土地11宗,总面积245亩,总成交价8115.1万元(不含租赁),让群众看到了实打实的收益。 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方面,实施了扩建大足区垃圾处理场和新建铁山35kv变电站2个公益性项目,使得群众积极性高涨。而我区的试点做法也得到了国家级、市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内参》《半月谈》《重庆日报》、新浪网等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其实,这只是我区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全区共统筹推进295项改革任务,包括13项国家级、市级改革试点任务。从加大对土地入市途径和入市方式的探索,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众多的改革成果,不仅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还为全国、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新驱动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达6万户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产业均存在产业集聚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结构调整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不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随时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013年6月底,一场涉及工商业转型升级的“四转一改”工作在全区拉开序幕,所谓“四转一改”,即是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的总称,包括“无证转有证”“个体转企业”“限下转限上”“规下转规上”“股份证改造”。 2014年7月底,为了纵深延续“四转一改”,推动企业上档升级,全区启动了“三创一强”工作,即通过引导一批优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切实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增量和存量的齐抓并进,也让全区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壮大全区民营经济方面成效明显。目前,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6万户,累计新增规上企业180家,培育创新示范企业120余家,进一步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盘活了经济存量。强化企业服务全区工业总产值破千亿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和发动机,园区更是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栖”。通过几年努力,大足初步形成了以经开区为龙头、大足高新区和大足工业园区为支撑的“两区一园”差异化发展格局。 为了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全区还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市促进民间投资的系列政策措施,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同时,全区还出台了简政放权的规定和文件,使得审批事项由32项减少到28项,企业申报流程大大缩短。今年1月,全区“强化企业服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做法还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上专业的招商团队,也使得众多大型、新型企业纷纷在我区落户。 巨腾、正威等23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先后落地;重庆通用航空产业园、智能手机及配套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签约落户;万泰科技、三骏通、卓科威智能手机等9个项目,让全区智能手机整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台…… 从2011年建区以来,全区工业经济走势总体向好,各项工业经济指标均得到稳定增长。201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较2011年翻了一番。全面深化改革,正如同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棠城大地上描绘着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记者肖国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