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溪镇宝冲村: “薄土”种出“金花生”
村民分拣刚采收的花生。
新渝报讯(记者 李东 陈柯男 文/图)“以前都说我们这沙土地‘薄’,种啥都没好收成,现在种花生,每亩地一年能多赚不少!”近日,大足区珠溪镇宝冲村的花生地里一片繁忙,村民张泽清一边麻利地分拣刚采收的花生,一边笑着向记者算起“收益账”。曾经因沙质土壤占比超70%被视作“贫瘠之地”的宝冲村,如今靠规模化花生产业与创新轮作模式,让“薄地”变“宝地”,以小产业撬动了乡村振兴大文章。
宝冲村地处玉滩水库周边,沙质土壤占比超过70%。过去,这类土壤因保水保肥能力弱,土地利用率低、农业附加值不高,村民多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收入始终上不去。如何让“不讨好”的沙质土发挥优势?近年来,宝冲村两委班子没有“躺平”,而是带着问题找出路——先邀请农技人员开展土壤检测,再结合市场需求调研,最终发现沙质土壤透气性强、昼夜温差大的特性,恰好契合花生耐旱、喜光的生长需求。
“别人觉得是劣势,我们要把它变成优势!”宝冲村党支部书记蒋怀强介绍,村里最终选定优质花生品种,从零散种植逐步推进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形成300亩的花生种植基地。今年花生刚成熟,颗粒饱满、出油率高的品质就吸引了不少收购商主动上门对接,“根本不愁卖,村民们种得更有劲头了。”
为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宝冲村还探索出“藠头+花生”的轮作新模式:每年春季先种藠头,5月藠头采收后,立即翻土播种花生,实现“一年两季、双茬增收”。“种完藠头的地肥力刚好,再种花生不用多施肥,还能减少病虫害,一举两得。”张泽清家里种了2亩多轮作田,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元收入,比过去单种传统作物翻了好几番。
据测算,“藠头+花生”轮作模式下,每亩土地年综合收益可达1.2万元,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不仅规避了单一作物的市场风险,还通过错峰销售让农产品“卖得上价”,真正让土地“活”了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眼下,宝冲村的花生产业已迈出规模化种植的坚实一步,村两委班子又开始谋划产业链的深度延伸。“下一步,我们打算引进花生初加工设备,开发脱皮花生、花生酱等产品,把‘初级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商品’。”蒋怀强说,同时还会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打响“宝冲花生”的名气,让小花生成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金招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