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稻田作画 城乡“共舞” 解码大足农旅融合背后的城乡融合改革密码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5-09-11 10:11:05 浏览次数: 【字体:

  当五种色彩的水稻在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田野间铺展开来,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巨型“稻田画”,这幅兼具田园诗意与艺术感的图景,不仅成为游客镜头里的“网红打卡点”,更藏着重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逻辑。从昔日种传统水稻“看天吃饭”,到如今靠“稻田+艺术+旅游”实现“一亩田赚出多倍钱”,长虹村的蜕变,是大足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的生动缩影。

c53e3688f0ea479c8316b35d4dab4c60.jpg

破局:从“种稻谷”到“种风景”,小乡村的业态革命

  “以前种一季水稻,除去成本,一亩地一年也就赚几百块。现在游客来了,我开的便利店每个月就能赚几千元,日子跟以前比真是天上地下。”站在自家超市门口,长虹村村民谷声富望着不远处稻田里穿梭的游客,笑容里全是满足。
  时间回溯至几年前,长虹村和重庆众多乡村一样,面临着“土地产出低、年轻人外流、乡村空心化”的困境。转机始于“隆平五彩田园——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的落地。不同于传统农业种植,该项目引入彩色水稻品种,将农田当作“画布”,以稻为“墨”,打造出主题各异的稻田艺术景观,走出了“稻田+艺术+旅游”的新路径。
  “游客来不仅是看稻田画,还能体验水稻科普、玩稻虾米堡乐园,产业链拉长了,乡村的吸引力自然就强了。”长虹村驻村第一书记覃川坦言,业态升级的背后,曾是乡村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规划缺思路、用地缺指标。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重庆城乡融合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通过推行“村规划前置布局”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中供地”,长虹村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围绕五彩田园建成了水稻科普展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前想建个游客中心都找不到合规用地,现在通过改革,土地‘活’了,项目落地也顺了。”覃川说。

e487dfc58df94385ba0a3f28c921a1aa.jpg

探路:3200亩土地激活乡村动能,改革经验走向全国

  在大足区,长虹村的变化并非个例。依托农地相关改革,该区已累计盘活农村建设用地3200多亩,推动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数据背后,是大足区对城乡融合改革的深度探索——“五合一”综合改革。
  “‘五合一’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地入市配套政策、乡村规划协同推进,通过多维度改革联动,让农村的土地、生态等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大足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区畜牧渔业发展中心主任冯中见解释道。
  改革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土地盘活上,更体现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上。如今,大足区通过招引社会资本参与隆平五彩田园等项目,让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下沉”乡村;同时,乡村的生态资源、特色农产品通过农旅融合走向城市,形成了“城市赋能乡村、乡村反哺城市”的良性循环。
  这种改革探索,正从大足走向更广范围。在包含大足、潼南等9个区县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铜梁“巴岳农庄”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潼南大佛坝片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城乡产业协同……

展望:要素市场化配置再深化,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推动城乡‘双向奔赴’,核心是靠改革让要素活起来。”冯中见认为,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乡村城市化”,而是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乡村保留田园风光,让城市优质资源下沉,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对于下一步改革方向,大足区已有明确规划: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源,为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同时,完善人才引进、资本引入的配套政策,让更多城市“智”与“资”扎根乡村,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升级。

记者 李东 陈柯男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