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教师尹意芳: 深耕思政教育二十五载
尹意芳与学生的毕业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大足石刻千年文化的滋养下,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教师尹意芳,二十五载如一日,以石为媒、以文化人,用坚守与创新绘就一幅充满温度的教育画卷。作为重庆市优秀教师推荐人,她曾获评区级“优秀教师”、市级“思政教育优秀工作者”,荣获第12届全国文化作文优质课竞赛特等奖、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实践案例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她和团队构建的“石魂养正”育人体系,不仅深深浸润着一批批学生的成长历程,更辐射带动区域教育发展,成为重庆思政教育领域的标杆。
以石铸魂
让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思政“活教材”
“石刻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温度的文化和精神。”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足人,尹意芳对家乡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情感认知:“大足石刻更像一座‘家门口的精神书架’。”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她与课程研发团队系统梳理大足石刻所蕴含的“慈善孝义廉”文化精髓,以石刻文化为核心载体,深挖其蕴含的育人价值,并特邀石刻研究领域学者与德育专家参与,经过三年的打磨,推出“养正十二礼”课程体系,荣获重庆市德育精品课程一等奖,成为区域德育推广的标杆。
尹意芳介绍,“我们将石刻文化中‘慈善、孝义、廉洁、诚信’等核心思想,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准则,最终构建起涵盖‘开蒙礼’‘成长礼’‘升旗礼’‘课堂礼’‘社交礼’等在内的12项礼仪规范。”
当然,文化修养的形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最初将石刻文化融入课堂时,我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尹意芳坦言,“孩子们觉得石刻离自己很远,传统说教式的灌输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如何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为此,她采用“接地气”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大足石刻·少年国际文化会客厅,让他们化身“小小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给访学师生讲述石刻故事,或是通过表演课本剧、皮影戏,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文化蕴含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不少家长也主动加入到感受石刻文化“魔力”的队伍中,通过“养正云故事”栏目,和孩子一起在线听故事。不知不觉间,思政教育便从课堂延伸到了家庭场景,文化传承成为拉近亲子关系的情感纽带。
在探索思政教育实践方面,她还和团队打造“大思政资源包”,研发“养正之旅”系列课程27门,建设大思政数字课程,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深度融合。学校相关经验做法被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使“石魂育人”模式走向全国,思政成果辐射川黔青等地32所学校,推动学校先后获评市级以上荣誉50余项。
以爱润心
做学生成长的“点灯人”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尹意芳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唤醒。
5年前,留守儿童小宇转学到班级时沉默寡言,总把自己裹在“孤独的壳”里。尹意芳满是心疼,通过观察发现,小宇对大足石刻故事很感兴趣,便试着鼓励他加入“红领巾讲解员”,“把你喜欢的石刻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怎么样?”小宇不意外地拒绝了她。在尹意芳的耐心疏导和陪练指导下,小宇报名跟着训练了一年多,他的眼里渐渐有了光,“那是藏不住的专注与自信。”尹意芳很欣慰,“后来,他不仅能够从容自信地讲解石刻故事,还以大足石刻为主题,在区级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小宇的蜕变,正是尹意芳以爱育人的生动实践。她帮助11名困境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用耐心与智慧叩开一扇扇心灵之门。她带过的11个班级、500多名学生中,4次获评“优秀班集体”,11名学生获评“新时代重庆好少年”等荣誉。
她还搭建多元育人平台,每周开展“石刻文化晨会”,推出“养正云故事”700余期,组织“红领巾讲解员”走进革命历史陈列馆、大足石刻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累计服务超万人次,成为大足文旅“小小名片”;以“小手拉大手”1+N志愿服务模式,吸引3000余名师生、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担当。
以研促教
用创新开启课堂“智慧门”
“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尹意芳不拘泥于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和课题组创新提出“三环五学”教学模式,将“预学—研学—拓学”与“读、思、议、写、展”五学法相结合,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荣获第12届全国文化作文教学竞赛特等奖、重庆市群文阅读现场课一等奖,所教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全区前茅,指导200余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讲台是根,教研是翼,深扎根才能飞得远。”每天完成教学任务后,尹意芳还会和导师团队一起走进课堂听课、磨课、研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优化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教研路上她步履不停,近年来,主持或主研12项省市课题,3项成果获市区级奖,37篇论文获国家市级奖项,6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等期刊;构建磁场式“全阅读”模式入选全国优秀示范案例,6节精品课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
此外,她还积极推动“石魂育人”理念突破地域限制,让大足石刻承载的“正气”滋润更多孩子的心灵。她优化“大思政资源包”,把大足石刻的经典故事改编成剧本,把石刻文化的传承设计成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案等,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情的学校都能轻松“拿过去用”。
以行示范
照亮教育“同行路”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作为重庆市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尹意芳构建“研教双循环”教师培养机制,针对青年教师“量身定制”赛课帮扶,通过集体备课指导、沉浸式的磨课研讨,助力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陪伴与引导,让青年教师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幸福,从‘跟着做’变成‘主动创’,成长为热爱教育、扎根教育的同行者,让文化育人的火种持续传递。”
在青年教师眼中,她既是严师,也是引路人。她指导的教师中有3人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8人获区级赛课一等奖,13名跟岗教师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曾受指导获重庆市“大思政”主题班会一等奖的青年教师尹洁感慨道:“尹老师像灯塔,总能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她16次赴贵州沿河、青海平安等地送教,培训教师800余人次;曾组织“跨校联合教研”,带动7所乡镇学校互学互助、资源共享,有效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看到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就是最大的幸福。”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最深的教育情怀。
二十五载春秋,尹意芳以石为魂、以爱为舟,在思政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作为重庆市优秀教师推荐人,她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用爱与智慧点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尹意芳说:“我会继续做石刻文化的‘忠实代言人’,让育人经验活起来,让教师队伍强起来,让文化力量跨越山河,滋养出更多正直、勇敢、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让文化的根脉在更多孩子的心里扎得深、长得牢,未来走得更远。”
记者 何美林 实习生 彭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