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宝顶实验小学 非遗工作室上思政课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11:30:32 浏览次数: 【字体:

刘能风技能专家工作室里,宝顶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在上思政课。

刘能风技能专家工作室里,宝顶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在上思政课。

  

  新渝报讯(记者 李东 陈柯男文/图)“一凿一錾皆匠心,一刀一刻传文脉。”近日,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能风班的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刘能风技能专家工作室,与大足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能风面对面交流。这场由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圣萍主导的“沉浸式”思政课,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观石雕、亲体验中,读懂了工匠精神的内核,立下了“做石魂传人”的志向。

课堂“搬”进工作室
听工匠讲逆袭故事

  “这尊赵智凤塑像由刘能风爷爷雕刻,而赵智凤正是宝顶山石刻的创刻者。”课堂一开始,刘圣萍就用一件特殊的“教具”引出主题。
  随着孩子们的掌声,67岁的刘能风走进课堂,讲述自己的“逆袭人生”故事。谁能想到,这位手握多项金奖、作品被40余家艺术馆收藏的非遗大师,早年竟是一名杀猪匠?25岁立志转行学雕刻时,他雕出的罗汉“比哭还难看”,第二件观音作品也被自己否定。家人反对、邻居嘲笑,甚至有人说“你这扛锄头的手,做不了拿绣花针的细活。”
  为了练技艺,他躲进老屋旁的崖洞闭门苦练,以宋代石刻为“师”,不分昼夜与石头“对话”;后来有幸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得到雕塑家叶毓山的指点,从此扎根石雕行业45年,带领大足石雕走向世界。
  “从屠刀到刻刀,能风爷爷靠的是不放弃!”听完故事,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刘圣萍顺势总结:“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个密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正是这种态度。”


指尖触摸“活非遗”
看细节藏“卓越密码”

  走进工作室的作品陈列室,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石雕上灵动的飘带吸引——这些石头雕成的飘带,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飘动。“爷爷,您是怎么让飘带‘活’起来的?”一名学生提问。
  “改了20多次,直到对着光看,飘带像真的在动才满意。”刘能风拿起一件作品,指着细节解释,“石雕要留千百年,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刀都得经得起看。”
  一旁的刘圣萍补充道,这些飘带复刻了大足石刻“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特色,而这背后,正是“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不仅自己钻研技艺,刘能风还毫无保留地传承手艺。他先后培养300多名徒弟,其中蒋根华、姜云海等人已成全国石雕界的工艺大师,就连孙子也跟着他拿起了刻刀。如今,大足雕客已成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11万人从业、年入超200亿元,非遗传承既带动了经济,更擦亮了文化自信。

亲手体验“刻刀魔法”
让工匠精神扎根日常

  “想不想试试刻刀下的‘魔法’?”在刘圣萍的提议下,孩子们分组开启了雕刻体验:基础组用彩笔描纹样,挑战组用刻刀刻轮廓,创造组自主设计图案。刘能风与徒弟蒋根华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手把手指导握刀姿势、用力技巧。
  “原来刻一刀要这么小心,稍微偏一点就毁了!”体验后,学生感叹道。在分享环节,大家纷纷表示,“‘精益求精’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次专注地练习、每一个细节的打磨。”
  刘圣萍还带领孩子们将工匠精神与生活结合,围绕“如何用工匠精神打扫教室”“鼓号队如何打磨练习”等场景展开讨论。“上课认真听是专注,作业工整是精细,做好值日是责任——这些都是在践行工匠精神!”她的话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工匠精神离自己并不远。
  课程最后,师生齐唱校歌《石魂小匠》,歌声里“一凿一錾”的旋律,成了孩子们最深刻的记忆。刘圣萍表示,未来学校还会继续探索“非遗+思政”的教学模式,让更多孩子走近传统文化,守护文化根脉。


终审:韦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