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劲吹移风易俗新风
近日,大足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移风易俗宣讲活动。活动通过节目表演、互动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励行的社会新风吹进百姓心坎里。
这是大足区全面推进移风易俗试点工作的生动缩影。
2022年12月,大足区成功入选全国妇联64个移风易俗工作试点之一,成为重庆仅有的2个区县之一。
自入选为全国试点以来,大足区全力构建“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移风易俗工作格局,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重点创新探索,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尚在大足蔚然成风。
党建引领
党员带头除陋习
“我承诺:我将自觉带头婚事新办,不搞攀比、不讲排场,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带头丧事简办,做到厚养薄葬,勤俭节约,减少繁文缛节;带头喜事廉办,在喜庆事宜上,以一束鲜花、一句问候、一条信息等方式表达贺意……”近日,在大足区各基层党组织开展的主题党日上,党员干部们大声诵读移风易俗倡议书,并签订了一份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树新风承诺书。
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大足区牢牢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找准党建工作与移风易俗的结合点,把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着力点,用党员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在“移风易俗树新风”主题党日中,一名老党员作出了一直想做又不敢做的决定:办理捐遗登记手续,将自己身后的遗体无偿献给国家作医学研究。这个想法几年前她就给家人提过,但是其女儿和丈夫都极力反对,认为这不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在主题党日上,我想通了,我是一名中共党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利,我就要去做。”老党员说。
这名老党员的做法,让身边的年轻人觉得很“酷”,大家都想向这位老党员学习,他们中有的产生了捐遗的想法,有的开始改变陈规陋习,从简办婚礼、绿色祭祀做起。
文化浸润
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每天早上8时45分,回龙镇骑胜村的村村通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移风易俗树新风——十抵制十提倡》的内容。
“抵制家园脏乱,提倡清洁宜居;抵制不孝父母,提倡孝老爱亲;抵制婚嫁恶俗,提倡喜事新办……”在地里干农活的严大姐向记者背起了广播中的宣传标语。
她说,每天在地里干农户要听好几遍,时间久了,不会也听会了,以前不懂的也了解个七八成。“农村办喜事丧事爱攀比,其实大家压力很大,但碍于面子又没法不跟风,希望这种不正之风能得到整治。”严大姐说。
据了解,大足区妇联通过“大足巾帼”等媒体平台,向全区广大家庭和妇女发出关于“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等倡议,并印发了相关宣传海报发放至镇街、村(社区),同时把倡议内容录制成音频在村村通全天4次滚动播放,在全区营造出移风易俗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音舞快板《大足巾帼在行动》、歌舞《新风伴我行》、方言顺口溜《移风易俗新时尚》、川剧小品《村长家的尿不湿》……5月10日傍晚,高升镇旭光村的农家院坝迎来一场文艺大餐,村民们大饱眼福。
这场主题为“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的文艺演出,是由大足区妇联创作的,旨在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歌舞表演、方言小品等文艺作品中,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倡导大家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励行。
“下一步,我们将向社会广泛征集体现移风易俗树新风的文艺短视频,充分发动群众,让区内的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都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氛围营造中来,让大足人自己讲自己的文明新风故事。”大足区妇联主席刘红霞说。
部门联动
助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父母传给我的家训朴素无华,却让我和弟弟受益匪浅。现在,我成家立业了,我会继续把它传承下去,教育好我的下一代。”不久前,市民粟利积极参加全区“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并写下了这样一段注释,没想到她的家训家规被评为了“大足区好家训好家规”。
为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以优良家风推动移风易俗试点工作,大足区委宣传部、区精神文明办、区妇联联合开展了大足“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到90条家训家规,经过综合评议,最终,精选出20条优秀家训家规在区级媒体上展播,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刘红霞说,大足区坚持把移风易俗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举措,区妇联、区教委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成立大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定期开展“周末家长小课堂”等家庭教育服务。
“周末家长小课堂”授课群体为学生家长,课程教授的不是如何提升学生分数,而是引导父母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向父母传授如何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自课堂开设以来,先后讲解了《小学阶段儿童家庭教育的几个关键》《父母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等一系列家庭教育课程,受到区内家长朋友的一致好评。
记者 余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