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草“烧”出皮蛋大产业
眼下,正是拾万镇水稻收割的时节。金黄的稻浪已退去,田间留下成片稻草。在许多人眼中,这是待处理的“农业废弃物”,但在丁义平和丈夫黄汉涛看来,这些干稻草却是来年皮蛋风味的关键“密码”——它们将化作草木灰,渗入蛋壳,凝固蛋白,成就一枚枚远销海内外的皮蛋。
抢收“黄金草”,守护风味源头
8月20日清晨六点,天光微亮,拾万镇将军村的尊香园食品公司已灯火通明。丁义平正指挥工人将耙子、麻袋、镰刀等工具装车。车队驶出厂区,沿乡道蜿蜒15公里,直奔楠木村。
这是一年中最紧张的“抢草季”——他们必须在雨季来临前,抢收500吨干稻草。
四个小时后,30多名工人在稻田间共收集10吨干草。“今天必须运回仓库。”黄汉涛望着天空,“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露天堆放会受潮,影响后续烧灰质量。”
干稻草是制作传统皮蛋的核心辅料之一。尊香园采用古法工艺,将稻草与柏树枝混合燃烧,制成富含碱性物质的草木灰,再与秘制卤水调制成料泥。鲜鸭蛋裹满泥料,滚上柏木锯末,封坛入窖,静待15至25天转化。出坛后还需晾晒15天,方可上市。
“稻草的干燥度、燃烧后的碱性浓度,直接影响皮蛋的凝固度与风味层次。”黄汉涛说,“我们只收拾万镇的干稻草,因为我们这里的稻草富含硒。”
洞藏工艺+电商直播,小皮蛋闯出大市场
在尊香园的生产线上,一枚皮蛋要经历收蛋、分级、配料、裹泥、装坛、开坛、晾晒、复选、打包等十余道工序。其中,“洞藏”是黄汉涛的独门技艺。
在一处100平方米的天然矿洞内,恒温恒湿的环境为皮蛋发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这里常年窖藏着上百坛皮蛋,利用矿洞冬暖夏凉的特性,使其在静置中缓慢转化。经过洞内发酵与后期晾晒,成品皮蛋蛋黄起砂流心,蛋白柔韧弹牙,散发着独特而温润的香气。
“洞藏皮蛋的价格虽比普通款高出30%,但依然供不应求。”黄汉涛坦言,“卓越的品质,才是支撑溢价的根本。”
自2021年正式投产以来,产品凭借富硒原料与非遗工艺,销量逐年攀升。目前,公司借力电商直播打开新局,日产量达1万枚。
今年7月起,专业团队每日开展2小时抖音直播,日均销售超100单、8000余枚,直播销售额占总销售额六成。
“我们还通过陆海联运,把皮蛋卖到了非洲。”黄汉涛介绍,每年11月,产品从将军村出发,经四天陆运至广东佛山,再经马六甲海峡海运45天,抵达肯尼亚,成为当地华人餐桌上的“乡愁味道”。
在国内,皮蛋也正“破圈”——从传统凉拌、煮粥,到火锅涮烫10秒,蛋白紧实、蛋黄流心裹挟麻辣,成为不少火锅店的“桌桌必点”。
非遗技艺暖人心,小作坊托起“家门口就业”
上午十点,车间内传来“啪啪”轻响——工人正进行“颠蛋”质检:将皮蛋上下抛接,凭手心振颤判断成熟度。微颤为佳品,有水声则是“水蛋”,必须淘汰。
这一传统手法,确保了产品合格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厂内有30多名工人,均掌握全套制作技艺。其中,不少人是低保户、脱贫户或残障人士。将军村五组67岁的黎功秀因需照顾患病的丈夫,无法外出务工。在这里,她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能兼顾家庭。
“除了这里,哪还能找到这么合适的工作?”她笑着说。
“我们坚持手工制作,不仅是为品质,也是为了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丁义平说。
目前,公司已在拾万、武隆及陕西汉中设立三处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000万枚,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从田间稻草到舌尖美味,从地方特产到跨境商品,一根稻草点燃的,不只是炉火,更是一个乡村产业的希望之光。
记者 舒畅 通讯员 曾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