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开学了,聊聊语文课本里的“钉子户”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5-09-12 10:07:42 浏览次数: 【字体:

罗义华

  随着九月的到来,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开学有关的一本“课外读物”——著名作家梁衡的新作《课文是怎样写成的》深深地吸引着笔者。
  梁衡何许人也?据公开资料,他是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历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职。其作品自1982年《晋祠》入选教材始,四十多年来,他的作品《壶口瀑布》《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乱世中的美神》《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等被选入各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多达五十多篇次,是活着的当代作家中入选教材作品最多的一个,没有之一。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多达十余套。1976年以后,每套教材使用时长十年左右,此后每次更换30%—40%的篇目,而梁衡的作品却牢牢占据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材的“钉子户”。
  语文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材标准是最高的,一个作家能有一篇作品被选入教材,都是毕生的骄傲,而梁衡的作品被选入多篇次,包括今天的香港、澳门的语文教材也都有其作品,可见其经典性和生命力。
  今天,多个年龄段的人,只要读完了小学,就一定学过他的课文,成为他的“学生”。
  笔者永难忘记的初中语文课,因为青葱岁月的调皮与“记性差”,是老师揪着耳朵背完梁衡的散文《晋祠》的。再读《晋祠》,有一种故地重游之感,有些段落美得让人屏住呼吸:“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
  梁衡的《课文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引发关注,主要是通过十篇入选教材的课文解析,揭示了文章背后的创作故事与教学价值。以经典散文《晋祠》为例——1982年,北京地图出版社欲办一份杂志,就向光明日报社驻山西站记者梁衡约稿,希望他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大年初一,梁衡用两个小时写出了这篇经典文章。遗憾的是,这份杂志没有办成,最终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副刊上,不久就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一代经典,时年梁衡36岁。
  此外,被誉为当代作品中“孤篇压全唐”、写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作品,以及写女性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青春、荣誉、金钱的作品《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佳作,被广为传诵。《跨越百年的美丽》的优秀,也被一个“最”字证明:被选入教材的频率最高,版本最多。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地方将涉及当地人文景物的梁衡文章刻进碑里,一篇美文成就一座城市。几年前,时任太原市市长耿彦波决定立一块《晋祠》碑,揭幕式当天,兴奋围观的游客,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当年都是被老师逼着背这篇课文的学生。
  也许你是一位刚刚入学的少年,也许你是一名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也许你已经事业有成步入中年,但令你难以忘怀的还有老师逼你背诵课文的“名场面”,那份课文里文化的美丽,那份青春历练的精彩,甚至是“老师揪着耳朵背课文”的“疼痛”,多年以后的回眸,都是与自己的重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