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与“值不值”
罗义华
近日,深圳游客在山西大同高铁上遗失一块据说价值10多元钱的儿童电子手表,失主拨打了大同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电话,相关部门安排两名环卫工人徒手翻找,花了4个小时翻了8吨垃圾,为游客找到了儿童电子手表。
此事经《山西晚报》等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无论做什么事,都得有个界限有个分寸”“确实有点浪费资源”“很心疼他们,徒手在8吨垃圾里翻找一个小东西,这是听起来就觉得头皮发麻的事情……”从网民大量的热议看,事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该不该”与“值不值”上面。
在山西当地的媒体报道里,此事被宣传为大同市热情好客、服务意识良好的新闻。失主在采访里表达了感谢:“如果不是来大同,我真不知道自己会这样的幸运,而这样的幸运源于众多善良的人。”
失主不是直接感谢那两名帮其寻找儿童手表的环卫工人,而是感谢大同这座城市,感谢“众多善良的人”。大同市城管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种事情是谁有需求,就可以去找,不能说值不值。”
本来,一块儿童电子手表丢失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儿,可为什么引起千万网友的关注,引发广发热议,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思考。
一是失主该不该因一块儿童手表的丢失而求助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笔者查询了大同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受理范围,涉及外来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及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质量、效能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公用事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供政务信息咨询和解答服务,以及受理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其他有关问题。
一块儿童电子手表的丢失,显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的范畴,而是热情的12345热线工作人员将此求助进行记录并转至当地环卫部门所致。
不知失主是否想过,要寻找一块已经收进数吨垃圾的儿童手表,谈何容易。尽管政府部门“有求必应”,但作为市民也不该事无巨细去占用公共资源。与此类似的如夫妻吵架打110来“断公道”、钥匙掉进石缝里动用消防救援解决问题等小题大作的事情,实在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失主该不该对财物的遗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自身的疏忽导致一块儿童电子手表的丢失,显然物主应当为自己的损失负责,要么自己去翻找,要么花钱购买翻找服务。由环卫工人帮忙从数吨垃圾里翻找到失物,是一种浪费公共资源、置环卫工人的意愿和健康于不顾的慷他人之慨的行为。
三是公共服务的边界需要制度厘定。“有求必应”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规范,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建立清晰的分级响应机制,确保宝贵的公共资源更有效地惠及更有需要的求助人。如果有了这样的“边界”,大同市城管局在面对游客一块儿童手表的丢失就会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安排。
当然,公共服务的惠民温度不是简单以“值不值”来确定的,更不是以功利计算来决定价值选择,但在公共资源紧缺有限的状况下,一方面作为市民应该清楚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有关部门在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上也要掂量一下轻重缓急,这样的话大同市安排2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翻找8吨垃圾、寻求一块儿童手表的事情,就不会在全网激起那么大的波澜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